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重要的聖者。佛經載,觀世音在久遠劫前成佛,稱為「正法明如來」,為協助釋迦佛弘法而示現菩薩身樣。他在往昔發願「觀」聽「世」間煩惱聲「音」,予以救渡,故名觀世音。唐代,因與皇帝李世民的名字避諱,略去「世」字,稱觀音。
觀音菩薩隨緣化現,常以三十三相救濟眾生。自觀音信仰傳入後,廣受善信供奉,更與道教及民間信仰混合,成為國人普遍之信仰。
在香港,所有廟宇皆有奉祀觀音,在家供奉也不在少數。本港主奉觀音的廟宇約三十所,其中屬於佛教的有:大嶼山薑山觀音寺、赤柱觀音寺、荃灣芙蓉山觀音巖等。
由於觀音信仰深入民間,部分寺宇成為社區地標,更有以觀音名號命名地名或街道。例如「觀音山」一名,在港九、新界及離島就各有一處:元朗錦田觀音山,位於林錦公路之間,山腰有車路通往嘉道里農場,名觀音徑。農場更於近山頂處安奉觀音像一座,並誌碑文紀念。
九龍沙田坳道的觀音山,因昔日,在半山有觀音廟而命名。附近有王氏村落,稱觀音村,尚有五十餘戶。而慈雲山一名,實由觀音的「慈雲靄覆」而來。
港島大浪灣亦有觀音山,因山脈形狀仿似觀音面貌而命名。該處現為低密度住宅,只建有數幢別墅。
大嶼山的觀音山,清代有蓬瀛古洞供奉觀音菩薩,鄉人將廟後高山稱為觀音山,甚至將對面牛過田稱作觀音田。
市區街道亦有觀音的蹤影,都與廟宇有關。
觀音街位於紅磡差館里,是市區較具規模的觀音廟。廟旁設有公所和書院,為坊眾提供慈善服務。後來周邊街道發展,特別將廟前短街直接取名觀音街,名副其實是觀音的專屬街道。
蓮花街則位於港島銅鑼灣大坑。該處原是山坑泥沼,鄉民靠山吃山,以山水替人清洗衣履,故稱浣紗街。為祈求平安,鄉民在巨石下搭建廟壇供奉觀音,名為蓮花宮。1880年,區內發生瘟疫,得觀音示現指引,掃除疫症,此後香火大盛,善信慕名參禮,更捐資建成六角形廟宇,特將廟前橫街命為蓮花街,而兩邊直街又取名蓮花宮東街及蓮花宮西街,後山則定名蓮花宮山,儼然自成一區。
十九世紀末的大坑蓮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