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楞真居士德像
二十世紀初的香港,已是東亞的著名商埠,因華洋共處,市面繁榮,瀰漫濃厚的西洋風氣。當時,部分華商如潘達微、戴東培、劉德譜等居士以佛緣成熟,自發組織都市的學佛社團,既為傳揚佛教,廣結善緣,亦藉此宣揚傳統宗教文化,免致沒落。不過,因缺乏經驗和資源,都市佛教組織仍在摸索階段。
直到三十年代,郊區的青山禪院、東普陀等寺院先後落成,市區的佛教講經會、真言宗居士林、香海蓮社等團體也相繼成立,本地佛教有了顯著的新景象。不過,佛教事業亦非一帆風順。在英治時期,港府對華人傳統事務採取「不支持,不反對」的政策,遇有僧侶居士要興辦佛教事業,政府往往視乎主事者是否他們所信賴的社會賢達(華人代表),否則基於文化隔膜與信任度不足等考量,多予否決。在這種背景下,具有社會地位和人際脈絡的居士成為推動佛教發展的關鍵人物,而林楞真女居士即其中的代表人物。
林居士原籍廣東香山,在日本橫濱出生,並接受教育。十五歲在日喪父回國,因與何東爵士有遠親關係,獲張蓮覺夫人照顧。
由於蓮覺夫人篤信佛教,又經常往國內朝山,林居士耳濡目染下對佛教起傾信之心,並皈依有楞嚴王之譽的海仁法師,甚得真傳,這亦是「楞真」一名的來由。
三十年代,蓮覺夫人在港澳兩地辦義學及佛學院,林居士即從旁協助。1935年,東蓮覺苑落成,更任監苑,輔理苑務。三年後,蓮覺夫人往生,遺願囑咐林居士繼承弘法事業。須知道當時的東蓮覺苑實為本港佛教的中心單位,加上港府對何東家族的信任,林居士接掌苑務,亦同時肩負了香港佛教的事務。
二戰時期,數百信徒坊眾到東蓮覺苑避居,日軍欲到佛苑搜查,可幸居士精通日文,能與日軍溝通周旋,使寺院免被騷擾。
和平後,百廢待舉,社會資源極之缺乏,林居士聯同陳靜濤居士、王學仁居士等接收日僧寺產成立佛聯會,並任董事。同時領導多個佛教組織,包括寶覺學校校長,以及創辦華南學佛院及世界佛教友誼會香港分會等。由於港府信任何東家族,但凡是林楞真居士牽頭舉辦的社會事業,政府亦多予便利。
在短短十數年間,林居士協助設立多間義學,亦爭取開辦首間官方津貼的中、小學,又開設佛學科及中學佛學會考。至於佛教墳場、佛教醫院等設置,亦是她在背後推動的成果,可知她對本港佛教發展之貢獻甚鉅。
1963年,林居士積勞成疾,辭任苑務,退居休養,兩年後往生。但她的貢獻,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