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普賢佛院
(二排左二起:吐登上師、 未詳、印順法師、甘珠活佛、優曇法師)
從報章得悉,調景嶺普賢佛院被逼遷的事件成了傳媒焦點。翻查歷史,佛院既是當地著名道場,創辦人吐登喇嘛亦大有來頭,他的弘法經歷是二戰前後,香港密宗傳播的關鍵人物。
上師姓佟,蒙古人,生於光緒廿八年(1902)。六歲往北京出家,專習格魯巴教法,法名吐登尼瑪,曾隨章嘉國師、甘珠活佛修習密法,頗有成就。之後往華東弘法,遇上抗戰,上師在河南開封閉關修法,保護市民,又派贈佛旗,叮囑信徒懸於家門,可免受戰機空襲。因事出靈驗,七千信眾請求皈依,同時也驚動日軍,竟然通令捉拿。上師喬裝到廣州居士林駐錫,再到香港弘法。
話說二十年代中,寧瑪派的諾那呼圖克圖到廣州及香港傳法,更在兩地設立密藏院,並贈存多種藏文典籍,極為珍貴。1938年底廣州淪陷,信徒攜同文物送港安奉。到香港淪陷,院主離港,留港信徒請吐登上師領導佛院。時值戰亂,人心惶惶,上師臨危肩負弘法重責,泰然處之。
香港重光,院主收回物業,吐登上師攜同所有珍貴法物另組「真如藏密院」。五十年代初,劉銳之上師亦隨吐登上師修習,得知新道場有意迎請噶珠派的貢噶上師來港領導,劉上師應允輔理籌組事務,可惜法緣未具,上師僅於大嶼山設立道場一所,供奉諾那上師所遺法物。(而劉上師另有因緣,於是組成金剛乘學會,詳見本欄363期。)
同一時期,因大陸內戰,大批國軍及家眷逃亡,在兩岸之間竟無安身之所,被逼流落調景嶺,僅靠救濟度日。吐登上師亦是戰災受害者,深知災民離鄉飄泊、徬徨不安,身心均無寄託的苦況,特以率領徒眾前往調景嶺創辦普賢佛院,艱苦籌集經費,一邊賑濟災民,一邊擴展規模。上師經常為村民及其親友,作超薦法會,又設立忠烈祠,安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及抗日英魂之蓮位,既感念先烈們為國捐軀的偉大情操,免為無主孤魂,同時給予在世的親友們心靈慰藉,可見吐登上師對居民的關懷,從內到外,由物質到心靈,均予全面的照顧,悲願弘深。
佛院開辦數年,因法務操勞,上師於1959年10月20日在瑪麗醫院圓寂,身後奉葬在東普陀後山。
上師圓寂後,先後由弟子楊昇初及高妙群繼任住持,秉持低調清修、服務社會之宗旨,實踐佛法。
1996年,因應調景嶺開發計劃,地政署徵收佛院土地,以寶琳南路160號已廢置的調景嶺警署及毗鄰的警察宿舍作為物業賠償,未幾被改為租約,佛院僅能勉強運作。2014年,區議會意欲收回土地,改作文物酒店,佛院再被逼遷,事態如何發展,惟求佛陀及吐登上師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