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佛教歷史資料時,經常就佛曆的問題引起各種疑問,發現世界各地對佛曆的記載有所不同。就香港而言,普遍對佛曆紀年的方法也有誤解。舉例說,今年是佛曆2560年,很多信徒都以為是「佛陀誕生2560」,其實,不論以何種方法計算佛曆,都是以佛滅(涅槃)那年為起點,稱之為「佛滅紀年法」。
古代的印度對於歷史並不重視,遇有重要事情亦慣以口耳傳授,強為記憶,時間一久,錯傳漏記自是無可避免,漸漸造成對時間和數字的概念較為模糊。(例如佛經裏的「五百世」、「八萬四千」、「九十九億」及「恆河沙數」等字眼,其實都不是確實的數字,而是古印度慣常的誇張形容詞,以表達無窮無盡的意思。)
說白一點,佛教的四次結集大會,正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由於古印度沒有紀年方法,當時就以「佛滅」年份為基礎紀錄往後的發展,彌補不足,例如第一次結集就在「佛滅後四個月」舉行、「佛滅一百年,僧團分裂為部派佛教」、「佛滅五百年,龍樹菩薩出」等等。各地佛教受這種習慣影響,成為日後以佛滅時間紀年的原因。
隨着佛教傳遍世界,各地對佛滅年份的傳說多達七十多種,理據離不開:佛經文獻的推測或對傳說的信仰習慣這兩大原因。
過去,中國亦流傳幾種的佛曆紀元主張,其中以佛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29年)的傳說最為流行。相傳《周書異記》記載:當年四月初八日忽起暴風,宮殿震動,夜有五色光氣遍於十方。昭王查問史官,得知「西方有大聖人降生……千年後,聲教被及此土」這段文字成為中國佛教慣用「佛誕紀元」的憑據,比南傳所記早了四百年。不過,根據考古學家及佛教學者的考證,這個傳說是南北朝的曇無最大師為了應對道教的衝突而偽託。傳說雖不足採信,卻於教界普遍應用,亦是唯一以佛誕作紀元的佛曆。在香港的寶蓮禪寺及屯門清涼法苑等,都藏有以這種佛曆紀年的對聯,相當珍貴。
鑒於世界各地採用不同的佛曆,在現代社會容易引起混亂,1954年,在錫蘭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佛教徒會議審定統一以南傳的佛滅紀年為標準,並公布當年為佛曆2498年,以便各地信徒跟從應用。
1956年,是佛滅2500年,當年全球信徒舉行盛大慶祝活動。本港寺院亦有隆重儀式,而麗的呼聲及香港電台更破例以中、英文雙語廣播佛教主題節目;東華三院亦藉此良辰,發起「萬善緣勝會」水陸法會,禮請虛雲老和尚來港主持,好讓冥陽眾生,同沾法益。

報章報道佛滅2500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