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地為天然谷地,三面環山,範圍包括利園山、禮頓山、黃泥涌一帶。山麓有黃泥涌村,原居民以耕作維生。香港開埠,駐守英軍因水土不適,死亡者眾,港府以該處人迹少至,特別闢為墳場,稱為Happy Valley,中譯快活谷,寓意亡者魂歸天國,華人則雅化為愉園。至於坊眾以為快活谷與賽馬相關,純屬美麗的誤會。
民初時候,華人勢力逐漸崛起,部分華商以跑馬地與中區相距不遠,且環境幽靜,紛紛置業定居,漸漸發展成高尚住宅區。當時,市區佛教活動並未普及,市民難以接觸佛法。偶有富戶人家禮請高僧來港作私人法會時,才隨緣接眾。
1918年2月26日賽馬日,馬棚公眾席倒塌引發大火災,死傷逾六百人,震動社會,是至今最嚴重之災難。為安撫民眾心靈,紳商何棣生自資在愉園遊樂場,啟建水陸法會七天,請本港青山禪院及各大庵堂之僧眾主持,並開放予公眾附薦,參加善信多達二千餘人。這是本港首次舉辦水陸法會和大型的公開佛教活動;4月,東華醫院也在愉園啟建法會,禮請虛雲老和尚及鼎湖山僧眾主持。
時至三十年代,居住在跑馬地的華商善信,先請高僧回家供奉,再於附近另置單位,組織道場,挽留大德留港弘法,漸漸形成佛教社區。
二十年代末,寧波觀宗寺寶靜法師兩度來港弘法,曾壁山等居士慕名皈依,又組織念佛團,專修淨土。到1933年,在黃泥涌道八十七號三樓成立香海蓮社,請寶靜法師為社長,社員約五百人。除定期共修,亦興辦慈善事業,是著名的居士組織。
同期,又有李公達、李素法、顏世亮與覺一法師、葦庵法師組織菩提場。至1934年7月遷入禮頓山道卅七號,樓高四層,佛殿設在頂樓,樓下闢為義學。其有門聯云:「自未能度,先度他者,菩薩發心;己覺完成,能成他者,如來應世」頗能反應該會抱負。
菩提場經常舉辦佛法講座,先後請海仁、悅西、靄亭、筏可諸位大法師陞座,頗成風氣。1936年,本港佛教仝寅響應太虛大師建議,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籌備處即設於菩提場內,可見該會的影響力。
1935年4月,位於山光道的東蓮覺苑開幕。當時,張蓮覺居士發心創辦一所結合佛學與世俗教育並行的道場,以何東爵士所贈十萬元得以圓願。自開辦以來,覺苑專注女子教育,接引貧苦學女,貢獻良深。法務方面,禮請靄亭法師住持,定明每日課誦行事。遇有高僧大德來港,亦多請至覺苑接待,是戰前市區最重要的佛教道場。
黃泥涌三面環山,自成一角。北面的摩利臣山和禮頓山緊扼出口,是貫通跑馬地的交通要道。隨着華商在跑馬地區聚居,禮頓山一帶也被發展開起來。
二十年代,華商利希慎購入禮頓山前的小丘,自建別墅,名為利園。因利夫人與張蓮覺居士經常談禪論道,對佛法漸生皈信。1928年,寶靜法師和茂峰法師先後來港,有感因緣難得,而本港缺乏公開場所,利夫人慷慨借出別墅舉辦講經法會,與眾結緣。
由於利園交通便利,開始吸引佛教團體進駐。1932年,堅道佛教講經會在利園增設「佛教青年會」,又舉辦義學及出版《香海佛化刊》,意在向青年人士宣導佛學。
日治時期,有日僧藤井日達在禮頓山創辦「香港日本山妙法寺」,銳意弘揚日蓮宗。1943年,該寺獲軍政府總督磯谷廉介贈送佛陀舍利,為隆重其事,特別興建佛舍利塔一座,樓高兩層。是年9月9日,妙法寺舉行「興肆佛舍利塔發願式典」,由總督主持靈骨奉安等儀式。直到二戰結束,日僧決定撤離,最後帶同佛舍利回國,原址也被拆毀。
香港重光後,社會百廢待舉,佛教團體也急待復興。1945年10月,覺光法師在黃泥涌道七號成立香海正覺蓮社,聚眾念佛,宣揚天台宗及淨土法門。五年後,遷往九號地下,並開辦中醫藥贈診服務。另外,正覺蓮社又首創「週六念佛會」,逢星期六晚聚集信徒,由法師帶領,繞念佛號。此後,以108周為一屆,期滿舉行典禮,頒發證書及禮品,並將歷來的法師開示和法會盛況結集為《週六念佛會專刊》,與會友分享。至1957年,因信眾日增,正覺蓮社再搬到黃泥涌道愉園大廈現址。
六十年代,度輪法師創辦的西樂園也由筲箕灣搬到黃泥涌道,改名香港佛教講堂。後來,法師赴美弘法,創辦萬佛城。講堂則改為女眾道場,法務交由弟子管理。
另外,有「維那王」之譽的聖懷法師在成和道創辦弘化蓮社。而旭朗法師的普慧蓮社,亦於1962年遷至禮頓道44號九樓。八、九十年代,尚有仇淨芬居士創辦淨基佛學會;以及秀峰禪師創辦的香港禪中心,地址在利園山道一帶。這些就是區內佛教團體的大致情況。
由於區內的佛教社團林立,廣作佛事,信徒魚貫進出,對佛教用品需求大增。於是有張慧炬居士在成和道開辦正信佛經流通處。禮頓道又有天竺商店,專營法器佛像、經書念珠,齋餅糖果、醬油罐頭,可謂包羅萬有。至於素食館則有佛有緣,該店首創的「齋鹵味」更是無人不熟的名菜。
總之,跑馬地區有近二十個道場,經常廣作佛事,與堅道、北角同是本港的佛教重鎮。
![]() |
![]() |
菩提場活動報道 | 1964年普慧精舍佛像開光由筏可大和尚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