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淪陷時期,社會秩序大亂,市民生活於惶惑與痛苦之中。部分寺院為收容貧苦大眾,導致嚴重缺糧,在資源緊絀下,更難公開弘法。即使間中舉辦活動,亦多低調行事。
在這艱難時期,卻有布疋商人楊日霖,眼見大眾苦不堪然,興起慈悲之心,藉着佛法,一則以救濟黎民,二則撫平戰事戾氣,於是聯同百貨商人張玉麟、藥商張玉階發起組織道慈佛社,透過他們的商貿人脈,號召工商士紳捐資救濟。
佛社成立之初以楊日霖的布疋公司為聯絡處,初時以救濟工作為主,間中亦有舉辦小型法會,但為避免日治政府刁難,規模類似私人聚會。可幸第二年中,日本戰敗投降,未對會務造成太大阻礙。
重光以後,道慈佛社大展會務,先於西環購置會址,後獲政府另撥域多利道地段為社址,隨即籌建佛殿,經楊日霖社長的號召,不少社會賢達如鄧肇堅爵士、趙聿修、何賢等紳商亦樂予成就。1953年,寺宇落成,定期舉辦各式法會,在百廢待舉的時期,實在起到弘法的功效。
社長楊日霖明瞭培訓青年人認識正信佛教是教界遠續發展的關鍵,早於1958年率先成立「佛教青年部」,請保賢法師領導,利用年輕人的創意和衝勁,推動多元活動,例如遊藝會、佛化話劇和電影,務求以新穎、通俗、入世的方法,向社會大眾宣揚佛法。
1960年,佛社為提倡孝義,發揚傳統美德,首創以佛教名義舉辦「慶祝母/父親節大會」。活動在大會堂舉行,除邀請高僧大德演講外,也讓年輕人發揮所長,即席表演舞蹈及佛化話劇,內容豐富。大會又安排青年男女分別向父母敬獻禮物,並分述過去奉孝佚事,場面溫馨。道慈佛社舉辦雙親節慶祝會多年,頗受社會歡迎,也改變大眾對佛教「出世無情」的誤解態度。
但要達到移風易俗的效果,仍須於教育下功夫,因此,佛社於1952年起已興辦義學,後來在東頭村、柴灣、葵芳及慈雲山等新區興辦常規學校,收容清貧學子就讀,一方面提供世俗教育,亦藉機灌輸佛教的道理,強化心靈修養。
隨着社會改變,市民生活趨於豐裕,而市區佛教團體也紛紛成立,位處西環山邊的佛社也減少了賑濟活動,較集中於法會佛事。近年,聞政府有意收回地皮發展,或會影響社址運作,且看將來如何發展。
道慈佛社舉辦「雙親節」活動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