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個有着湛藍天空的地方,不少人稱之為「淨土」。
對於西藏,我們究竟認識多少?
布達拉宮、藏傳佛教、唐卡、八廓街,還是大碗的酥油茶?很少人知道,西藏人其實有着自己的一套醫學體系。
藏醫,一種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傳統醫學,興起於松贊干布至赤松德贊時期。
長久以來,藏醫學在多方面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我們不妨跟隨達哇 • 多吉醫生的腳步,近距離探索藏醫的奧秘。
靜下心來,傾聽藏地文化背後的故事。
温:温暖人間
達:達哇 • 多吉醫生
走進藏醫
温:當初為什麽會學習藏醫?
達:我在差不多八、九歲的時候得了一種病。當時病得挺嚴重,高燒不退,那時候發燒的感受現在我還記得很清楚。經常做些很可怕的夢,身體好像有很多刺在扎一樣,很難受。我病了好幾天,家人給我吃西藥,但我吃完就吐,總不見好。 於是請了一位比較老的藏醫師來,他給我喝了一碗很苦很苦的湯。那時候我被父母逼着喝,邊喝邊哭。 喝了這碗湯之後感覺身體出了很多汗,身體像剝了一層很重的衣服一樣,很輕很輕的感覺,大腦也輕了很多,於是慢慢就退燒了。我當時就覺得非常神奇。到我 13 歲那年,有七、 八個工作給我選擇去學習,比如西醫、汽車修理廠、財經學校等等。但我最 後選擇了學藏醫。那時藏醫的狀況不是很好,但我還是堅持學了,可能這也是我的緣吧,家裏人也沒反對。
温:藏醫和中醫的關係是怎樣的?
達:其實兩者都是傳統的醫學體系,在概念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診斷病情,都是找病根,治根不治標。中醫講五行,藏醫也講五行,但藏醫的五行有些不同,說的是:土、水、火、風、空,也就是五大元素。而中醫說的是:金、木、水、火、土。 藏醫利用五行主要在診斷方面,主 要靠三大原則:望、問、切。 最重 要的還是切脈。 把脈的時候也跟五 行很有關係,例如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就是五元素的轉變。氣候轉變後會影響我們人的體質,因為 人體內也具備五元素。 所以外界的 五元素和內在的五元素是相關的, 脈搏根據氣候轉變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不懂這種轉變就很容易誤診。另外就是藥的配製方面,藏藥不少原材料是亞熱帶地區的植物,在印度生長。比如檀香、沉香、桑果、殼子、余甘子等等。 另外也用很多長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山植物,功效很大。我想主要是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的年代,那時舉辦了第一屆具有國際性的民族醫學交流會。在西藏一個叫桑耶寺的地方舉行。那時的交通條件很簡陋,所以交流一次是三年左右的時間,不像現在只有一兩天。當時也撰寫了一些著作,通過這次交流讓兩者有了文化上的相互影響。
温:藏醫目前的處境如何?
達:藏醫的處境從兩方面去 看。一方面,很多人覺得藏醫是比較老的醫學,沒有什麽太大的發展。有些人認為中醫和印度醫學比較靠近科學,有發展潛力。這樣講的話,藏醫在這方面看起來好像是落後一點,可是真正地去探討時,我覺得並不落後。因為不同的醫學體系都有它獨自的特點,太科學化我覺得就變形了。
我在印度參觀過他們的醫科大學,發現他們有很多現代化的儀器,但印度傳統的診斷方法已經沒有了,都是靠不同的儀器檢查身體,之後再根據報告去開處方,製藥方面也不是完全傳統。配製方法混合了化學藥物時就打破了傳統醫學的概念,完全相反了。你用化學藥品摻在一起的時候,藥效當然會提高,會快,可是就會有副作用。我看完這些之後就覺得,藏醫確實沒有落後,雖然走得慢一些,卻還是很先進。藏醫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診斷和製藥方法,所以很多西方的科學家跟我說,你們不要學西醫,你們還是保留自己的原樣,這個很好,很純。
另一方面,藏醫目前在國際上已被許多國家認可。例如印度、外蒙、不丹、中國大陸等等。這些地方都有開辦藏醫學校,培養藏醫人才。許多西方國家也在研究和關注藏醫,如瑞士也在製藏藥。目前的狀況相對來講還是挺好的。藏醫的認知度相比以往提高了許多,以前很多人連西藏在哪裏都不知道。這也得益於許多國際上的交流會,有助於藏醫的傳播和推廣。
我認為藏醫是一種文化,對人類的健康和心靈方面有很大幫助,需要我們去保護。但不能把它像手工藝品一樣放在博物館裏供人欣賞,這是沒意義的。保護一種文化,必須將其發揚光大。第一個就是教學,讓更多的人懂得這個醫學理論和體系。我覺得不光是西藏人,人人都有責任去保護,因為這是大家都可以共享的一個東西。不管你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只要你願意學,在哪兒都是歡Z迎你的。
百病源於貪、嗔、癡
温:您在診治時,會不會詢問 病人的心理狀況?
達: 常常都有。我們最主要還是切脈,切脈後知道他體內的氣不平衡,自然身體就會出狀況。氣不平的主要原因還是在精神層面的不平衡。比如工作壓力大、緊張、想得多、集中精力太多等等。而這個氣反過來會影響你的情緒。藏醫的對治方法是飲食和起居( 身、口、 意 )要平衡。特別是意,意就是精神層面。
我有很多病人,但不是每個病人都是佛教徒或懂佛學。所以用哲學的思想去給病人解釋,基本上他們都能接受。其實精神層面不穩定,關鍵在你的心不穩定。藏傳佛教講的是貪、嗔、癡,舉例來說,我們很多時候是病從口入,這是因為我們挑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吃得過量了,導致體內不平衡。像糖尿病人忍不住邊吃藥邊吃甜食一樣,這就是一種貪。但如何去控制這些貪、嗔、癡,用的就是藏傳佛教的哲學思想了。若從藏傳佛教的哲學思想去開導病人,很多病人會開始訴苦,開始哭起來。各種原因都有,家庭、感情、經濟等等,不少病人都是因為自己思維解脫的方法不足,加上每個人都有的自大、自傲的問題而產生煩惱。當你沒有好的思路時,你看問題就不是從正確的角度去看,而是從反面角度去看;而當過於自大、自傲時,別人說的就不容易聽進去,因此問題越來越多,當大腦累積太多問題時你就會崩潰。這種情況下就會得憂鬱症,對周圍的一切都沒有信心,躲在一個角落,甚至是自殺。這是因為你看問題太狹窄,沒有正確地看待和處理。所以這需要一個思路,怎樣去想問題,怎樣去解脫它。
温:您看過這麼多病人,其實絕大多數歸根結底是否還是心病導致?
達:像是情緒不平、氣不平、憂鬱症等等都是跟心情有關。但癌症不一定,癌症有個累積的過程。你去檢查的時候說是癌症,已經晚了,即使是早期,但相對時間來講還是挺久的。一點一點在體內累積,歸根結底還是貪、嗔、癡。
温:如果有病在身,應該如何調整?
達:調整飲食起居。飲食,首先你要瞭解自身的自然體質是什麼,瞭解之後再去選擇適合你的食物及不同的運動。市場上食物很多,但再多也歸為六個味道:酸、 甜、苦、辣、鹹、澀。全部包括在熱、寒、冷、温、平這幾種裏面。很多人不懂自己的自然體質是什麼,於是有人說這個食物好,那個東西好,大家就都搶着去買。但問題是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人吃 了感覺挺好,因為適合他的體質,有人就不行,吃了更壞。而起居講的是身、口、意。首先是身體,要根據你的自然體質運動。不同的體質,例如胖瘦,怕冷怕熱等等,生下來就是這樣,是自然的。我們要根據這個去做運動,不是每個人都去游泳,每個人都去跑步,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另一個是口, 就是說話,你說話不能太多,因為氣會跑,不說話也不行,因為氣會堵。實際上我們的脾臟都不能用得太多,比如眼睛,你白天八小時都在用電腦,晚上還繼續用的話就已經超過了。這樣長久下來你的五官就開始出問題。其實講的也是平衡。第三個平衡就是意,是指精神層面。這個是最難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藏醫與藏傳佛教
温:藏醫和藏傳佛教是息息相關的嗎?
達:是的。藏醫比藏傳佛教的歷史要早一些。藏傳佛教是在七、八世紀引進西藏的,在此之前藏醫已經形成。藏傳佛教對藏醫最大的影響是可以幫助治療心靈上的毛病。從佛教的哲學和理論方面入手治療,用自己的心去治。有時我的病人也會問,醫生你可不可以幫我開一些能穩定情緒的藥?我說這個藥我沒有,這個藥只有你自己有,需要自己去調節心情。但自己調節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也因為難我們才要去學,要去做,要努力。學的過程中要找到一個好的對象,再來就是怎樣去平衡你的心。主要是學到了這個思維和道之後,自己再去修煉摸索。
温:對藏傳佛教的接觸也是因 為家裏的影響嗎?
達:西藏人祖祖輩輩都是佛教徒,我自然也是。但那時並不懂佛教的知識、道理和含義,只是和家人一起去寺廟燒香拜佛、磕頭、禮拜。自從我學藏醫之後才對佛教有了一點深入的瞭解。我在三十歲時去了印度,第一次參加了一位尊者的講座。那位尊者說:「你見了佛陀,不要馬上去拜,先要自己想想該不該拜。怎麼去看呢?不是看佛陀的相,而是看佛陀是怎麼說的,佛陀說的有沒有道理,有沒有意義。如果你覺得有道理,有意義,然後再去拜的時候才有加持力,否則就是迷信。」這個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啓發,我就想,哦,原來以前全都是迷信啊!你不懂卻在那邊燒香,什麽都做了,卻會覺得為什麼佛都不幫我?其實是沒有找到自己的錯,沒找到最根本的原因。直到現在我還在學佛,現在的水平也只是很淺很淺。
植菩提、慈悲於心
温:現在很多地方出現了根據病人的經濟情況判斷是否醫治的事,您怎麼看?
達:作為學過醫德的醫生來看,出現這種問題當然是很不好的。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而不是看錢。這一點西方國家做得比較好,他們把人的生命看得很重,先救了再說。藏醫也很注重醫德,因為藏醫依據藏傳佛教的道理,要求你必須要有一顆菩提心和慈悲心。當用這樣的心去對待病人時就不一樣了。你一心一意地去治這個病,不是說這個病人錢給的多就給他吃好藥,這個病人沒有錢就不給他吃藥,不是這樣。有時候我們過於注重物質和金錢,其實這是一種貪。人的生命誰都說不準,生老病死,誰也躲不開,科學再發達也沒辦法。有一位上師曾經說過,「不管你有錢沒錢,你的胃還是那麼大,只能吃那麼多。並不是你錢多就可以吃得更多,只是質量的問題而已,量還是一樣。那你要這麼多錢做什麽呢?死的時候能帶走嗎? 帶不走的。」我們要有一個知足的心態,這樣就不會有一個追求心。我們不能太貪,比如今天你買了輛很好的車,明天出了新款你又接着買。對待任何物質都是一樣,起了欲望然後就去追求。這樣下來你就把自己累壞了,東西是買到了,可是買到之後你也快完了,沒太大的意義。所以還是回到平衡上,做任何事情都是講平衡,不多不少剛剛好。
温: 所以佛陀曾說人心是最難治的,是這樣嗎?
達:是啊,因為我們生下來就隨着貪、嗔、癡而生,是同步的。所以心當然直接跟貪、嗔、癡有關係。很多人不懂什麼叫貪、嗔、癡,因此找不到痛苦的根源。其實就是藏醫裏講的三毒,毒是奪去你生命的東西。當然毒不是馬上讓你死,但是一種慢性的自殺。我們每個人都追求快樂和幸福,可是往往得不到。為什麼?就是你沒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心的幸福,並不是說你有錢有財。就像鏡子一樣,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能看到你自己的心時你就懂了。你去認識你自己,每天問問自己這樣做對不對你的心就越來越乾淨。因為你認識到你自己的錯誤,於是不會再犯。每個人都有菩提的種子,只是你能不能發現它,發現之後怎麼去栽培它。種子是一樣的,可是你栽培的方法不一樣,結果是完全不同的。而當你知道怎樣去培養它的時候,這顆菩提真的會長得很好。
温:如何培養一顆修行的慈悲心跟菩提心?
達:出家。並不是說人出家,而是心出家。意思就是你要認真地去學佛,並不是說只是在那裏念經,而是一定要明白佛法內在的含義。
港人睡眠不足,應以健康為重
温:您來了香港兩年,如何看待香港人?
達:人們都太忙了,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不夠。香港人節奏太快,睡眠嚴重不足。太快了不是那麼好,容易跌倒。
温:如何去改善這種情況?
達:這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整個社會去做。人人都要有統一的步伐,統一的想法才能改進。是很難的事情。 我現在體會到的是,人們在經濟物質方面條件好了,追求的就是健康。我想這是好的改變,因為人們意識到健康很重要。 在藏醫的四部醫典裏有這樣的比喻,兩朵花可結出果實。一朵花是健康,一朵花是長壽。如果你學佛,便有成佛的機會,因為你健康長壽有生命上的機會。你想致富,也有致富的機會,因為健康長壽。學業上和其他方面都是這樣。
醫者也藝術
温:您同時是一位藝術家,有什麽作畫心得?
達:其實畫畫是我從小就喜歡的一個愛好。我多畫唐卡,也畫現代油畫和學習國畫。西藏的傳統畫法是在一個框框裏,比如畫佛像時你不能將佛的身體隨意拉長或縮短,因為都有文字記載和描述。你自己畫的時候要很注意,這樣其實也很鍛鍊意志,能幫助我的心平靜下來。而現代畫法就很放鬆,比較自由,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不過我的畫都是與西藏文化相關的內容,因為我瞭解西藏,感受就特別深刻。
温:畫唐卡時要注意什麽?
達:我們畫唐卡,當然心裏要想着佛,會比較嚴肅認真。書上講到,如果你不把佛畫好,那將來也會影響到你自己的器官。關於佛是有文字記載描述的,你瞭解清楚之後根據它去畫就比較生動。你畫什麼佛,就要念和 這個佛相關的咒。畫完後要請上師加持,這樣就有生命力 了。 一般的佛的雕像,在西藏都是要裝臟的,一般裝的咒語和經書。臟是臟器的臟,像人也是一定要有五臟六腑,佛也是。唐卡雖然沒辦法裝臟,但會在它後面寫三個字 : 嗡( 頭 )、啊( 喉嚨 )、吽( 心 )。也就是身、口、意的意思。現在的社會太商業化,只顧賺錢而不重質量。我在教畫唐卡的第一堂課就對我的學生說,不管是什麼目的,畫佛陀的時候就要認真畫,否則就是造孽。而第一個造孽的就是這個老師,不應該教這些學生。 不能有畫着玩的想法在裏面,如果你有,就請馬上離開。
温:您未來的目標是什麽?
達:我希望將我所學到的東西分享給更多的人。因為這些都是對人類有幫助的事情,是久遠的西藏文化。 而要保護這些文化靠的就是不同的教學方法。
我自己將來想在香港開辦一個小小的中心,從教授藏文化着手,比如藏文、藏醫、唐卡等等。現在有不少人都對藏文化感興趣,所以希望將來這個中心能成為一個文化中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