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由衍空法師帶領的十多位弘法使者( 以下簡稱弘使 )
出發前往非洲阿彌陀佛關懷中心( 簡稱 ACC),與那裏的兩百多位非洲兒童共同度過了 12 天。
這些弘法使者都是香港大學生,分別來自不同院校,因為參加弘法使者計劃而結緣,
發願要用他們年輕的活力,將愛與希望傳播到更多的地方。
初見的難忘
踏入弘法使者舉辦的第十五個年頭,Eric,Jo,Flora 和 Judith( 下圖左起 )在今年加入了這個大家庭,成為第十五屆弘使中的一員。平均年齡只有 22 歲的四人,談及這次的非洲之行,笑容即時爬上他們的臉頰,顯然對這次的旅程依依不 捨。戴着黑框眼鏡,看起來很斯文的 Eric 說:「出發前我們都很興奮,激動得不得了,但冷靜下來後,隨之而來的卻是擔 心和害怕。」禁不住好奇,擔心些什麼呢?「怕有瘧疾啊,很擔心當地的衛生環境。」Eric 說,坐在他對面的 Judith 同意地點了點頭:「我也是,會擔心一些衛生問題,因為也聽說過那裏的孩子有頭廯,會害怕傳染。但真正去到那邊以後,自己卻沒再介懷這件事,和小朋友們也玩得很好,經常摟摟抱抱的,連吃飯的時候都忘了洗手呢。」一句話引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一行人住的地方,是位於非洲馬拉維的布蘭岱 ACC 分部,那裏平時住着兩百多位孩子,大多是孤兒或來自經濟條件很差的家庭。弘使們到達的第一天,孩子們便送上熱情的歡迎儀式,全體列隊兩側高唱歡迎歌。「第一眼見到他們,竟完全沒有陌生的感覺,他們全部站在門口迎接,拍着手唱着歌,很活潑的樣子。」Jo 笑着說,一旁的 Flora 突然開口道:「不如我們來唱一次吧!」於是有些害羞地,四個人就這樣輕聲唱了起來:「真正開心地歡迎你,歡迎歡迎,我們真正地歡迎你 ……」邊笑邊唱,喜悅之情不言而喻。
動人的總是細節
ACC 的生活非常規律,早上四點起床,五點半做早課,七點吃早餐,之後開始全天的學習課程。孩子們按年齡被分為兩組,弘使們便負責將早在香港設計好的課程和活動教授給他們。「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堂課我讓他們說說自己最珍惜的是什麼。我那組大概有七、八個孩子,當一個小朋友說完後,其他孩子都不肯講,卻用他們的方言自己討論。然後我就問已經分享了的那個孩子他們在說什麼?他就跟我說,他們覺得自己珍惜的東西說不出口,因為都是一些水啊、電啊,一件衣服或是一雙球鞋。後來他們才和我說,他們之所以珍惜這雙鞋,是因為知道這雙鞋是從不同的國家寄過來給他們的,而送鞋子的人可能是很努力地在工作着,因此他們要好好珍惜與報答。我覺得他們真的很懂事,那一刻被他們深深感動了。」Judith 如是說。
誠如這般動人的小細節,在 12 天裏簡直不勝枚舉。又如一個因營養不良、五歲仍不會說話的小女孩,在某個寒冷的夜晚給了 Flora 最貼心的温暖。「那天我們 farewell 另一個台灣團,大家開 party 玩得很熱,我就把衣服袖子捲了起來。因為室內外的温差很大,臨出殿堂門口的時候她突然跑過來幫我把袖子放下,放着放着,又怕袖子太長怕我做事不方便,又再把袖子捲起一點。哇,那一刻我真的很震撼,而且那時我只跟她認識了兩天。」說到這裏,Flora 忍不住眼眶微紅。再如 Eric 幫長有頭廯、腳廯的孩子們擦藥,冰涼的藥水滲入傷口,單憑想像就知道有多疼,可孩子們卻一聲不吭,讓 Eric 十分佩服。「整個擦藥過程中他們一點聲音都沒出,不哭不鬧。那一刻我很揪心,覺得他們很堅強,相比之下,如果是香港的小朋友是不可能做到的。」
Eric 替小朋友塗藥
在非洲培植菩提種子
慧禮法師在 1994 創立阿彌陀佛關懷中心 ACC(Amitofo Care Center ),提倡「生命佛教」,是一個國際人道救援教養組織,人道關懷的足跡遍及非洲多個國家,包括史瓦濟蘭、布吉納法索、查德、甘比亞、聖多美普林西比、南非、奈及利亞、馬拉威、尚比亞、辛巴威、喀麥隆、聖文森等等非洲諸友邦。
由 ACC 成立的育幼院及圓通小學,目前有史瓦濟蘭的祥安諾分部、萊索托的馬飛 騰分部、辛巴威的哈拉雷分部、馬拉威的布蘭岱分部、莫三比克分部,以及南非的開普敦籌備處、雅文德籌備處等七個中心,認養的孤兒約 3,000 人。
除了提供基本食宿與教育,也傳授佛法與中華文化,讓佛教的菩提種子、中華文化的精神文明,在非洲發光放熱。寄望每一位院童,既能繼承非洲傳統文化,也能吸收佛法的生命智慧,成為具感恩心、慈悲心、智慧行的新生代非洲人,從根本做起,啟動善循環。 http://www.acc.org.tw/
非洲孩子教會我的 ……
十二天裏,和孩子們一起上課,一起搭卡車,一起瘋玩,一起體會了彼此的快樂與悲傷 …… 談到得着,面前的四位年輕人相視一笑,帶着一份從容與淡定。
還是 Eric 最先發言:「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我想是要開 心點吧。生活在香港,壓力比較大,很少會像他們那樣笑。他們身上的那種純真,即便是自己小時候也未必有過。所以我覺得要學會笑多點。」而對於 Jo,最大的得着是讓她學會了知足與珍惜。「我以前很喜歡 window shopping,然後會想,要是我有那樣東西就好了。但是從非洲回來以後發現自己的物欲 降低了,我覺得要向他們學習那份珍惜的心,『想要更多』才是讓自己不開心的根源。」
至於 Flora,12 天的經歷讓她瞭解到自己原來很富足,卻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覺得自己的抗壓能力變強了。以前遇到壓力就會逃避,凡事一拖再拖,是個 deadline fighter。現在我會逼自己快點完成所有事情,不能拖這麼久。因為看到那些孩子們,他們那麼努力,有時候真的覺得很不公平,為什麼他們缺少這麼多,而我們卻擁有那麼多?那為什麼我們不做好些呢?為什麼不好好珍惜?」
她對一位非洲小女孩說的話印象深刻,「當時有位弘使問她,離開中心回到自己家後會不會不習慣?因為他們家裏沒水沒電,很不方便。她回答說不會,因為那裏有家人。我之所以感動,是因為當下那一刻讓我明白了心靈的富足其實是比物質上的富足更重要。香港是很物質的地方,什麼都要買,就好像人被物質控制了一樣。所以我覺得人應該要自己去主宰自己,不要在意太多物質上的東西,應該更多地去在意身邊的人,要去珍惜。」
年輕人,在碰撞中成長
作為弘法使者的創辦人,衍空法師這次也一同前往非洲弘法。他與弘使們的相處形同父親與子女, Jo更親切地笑稱法師是大家的和尚爸爸。「我也覺得他們像我的孩子一樣( 笑 )。在馬拉維的 12 天裏是開心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去審查他們,也沒有任何考核評分,而是大家很齊心地去完成一件事,去建立一種互助互信的關係。」已經辦了這麼多屆,弘使 們身上還有讓他感動的地方嗎?「有的。作為一個長輩我最欣慰的是,他們能去珍惜我也同樣珍惜的事。看見這些年輕人受惠,我自然很開心,我希望他們在過程中能學到佛陀的教誨,能夠找到不同的方法去處理他們各自的人生問題。搞活動其實是很辛苦的,經常會撞板,不知道從何下手。但他們都一步步克服了,也承擔了下來,所以我覺得他們成長了。其實整個計劃,我一般都只是在遠遠地觀望。」衍空法師如是說。
小朋友,大朋友
問起四位弘使對法師的第一印象,大家紛紛表示起初覺得存在隔膜和距離,但隨着越發深入的接觸後發現,法師原來很隨和也很溫柔。被法師稱為 「大笑姑婆」的 Flora 更說:「我很容易就可以對法師說出自己的不開心和困難。他會說『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幫到你』,但會很認真,很用心地去給我意見,告訴我應該怎麼去做。其實有時候我需要的未必是很實際的幫助,有人能聽我傾訴才是最開心的。」如她所言,其實衍空法師對大家都很瞭解,Judith 的細心體貼,Flora 的親和能幹,Eric 的踏實勤勉,以及 Jo 的熱血感性一一如數家珍,彼此間的那種信任與默契温馨異常,可愛的互動早已跨越年齡和身份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