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古寺

家宙

449

長山古寺供奉娑婆三聖像,極為古樸

北區坪輋有一座名為長山古寺的佛教古蹟,原來它的發展正是香港近代史的縮影。

清代初年,朝廷為對抗臺灣鄭成功的反清勢力而頒布《遷界令》,迫令沿海居民遷回內陸,粵閩浙沿岸地方盡成廢墟。到收復臺灣後,才准許居民返回原居地,但已事隔近四分一世紀,許多鄉民已在別處落地生根,無意回遷。朝廷改以免稅政策,鼓勵各地居民到沿海開墾,於是吸引周邊府縣人士入遷,本地人就稱他們為「客家人」。

其中,粵東、潮汕族群經水陸途徑來港,最早在東北岸(大埔、沙頭角)落腳,開村立業,由於人丁薄弱,小村落結盟,聯手抵抗本地的大家族。在移民及開墾的過程,總不會一帆風順,鄉族成員有所死傷是無可避免的,自然需要設立廟壇,定期超幽祈福,酬謝菩薩保佑。而長山古寺就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不過最初只是簡陋的廟壇。

客家氏族在東北地區除耕作捕魚外,亦有燒造瓷器,他們將產品送到沙頭角墟及深圳鹽田各處出售,於是在山谷之間開闢了「鳳馬」、「禾蓮」、「坪輋」等古道,成為鄉民往來貿易的主要幹道。然而由大埔步行至深圳,沿途翻山過水,快者亦須一至兩日。期間可能遇上賊匪野獸,具有相當危險性。有見及此,打鼓嶺鄉及沙頭角鄉的六條村落,在乾隆年間合資在禾徑山建立長生庵,供奉娑婆三聖,好讓途人安心上路,並為商旅行人開方便之門,提供茶水和暫宿。久而久之,長生庵成為二鄉六村的聯絡中心,亦是香港接通省城(廣州)的交通中轉站。而住持藉機向旅宿者隨緣開示,曉以佛法,順將因果、念佛等佛理傳揚開去。

到同治七年(1868年),長生庵重修,門前刻有對聯云:「長亭惜別,古道瞻歧,雨笠塵襟塵日日;山鳴吟春,寺花送晚,煙鐘風磬我年年。」文中的「雨笠塵襟塵日日」正反映當年古寺接待客旅的盛況。

時至1898年,港府租借新界,並以深圳河為界線。原有的沙頭角被一分為二,屬香港管轄的「沙打」區域更列作邊界禁區,閒人免進,原先的繁榮古道與長山古寺香火從此凋零。

二十年代,長山古寺更遭遇火災,燒毀天頂及大量文物,即使重修亦無法復興,漸漸空置。直到1949年,有僧人寄住,發願振興,於是聯絡周邊六村,請求化緣資助,勉強維持。

六十年代,經過戰後的復原,二鄉六村重新組織管理委員會,收回寺院產權,除維持日常香火,亦於每年舉辦盂蘭法會,超幽祈福。九十年代,有感古寺破舊,原擬拆卸重建。有委員覺得古寺歷史悠久,理宜保存,經「古蹟辦」考察後決定保育,由賽馬會基金資助復修,隨即宣布列為法定古蹟。時至今日,仍是本港唯一與佛教相關的認可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