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何綺華與妳同行 抗癌不可怕

369
徐圓
Tim Liu,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十年前的二月,霍何綺華(Eliza)在台北法鼓山參加菁英禪七,度過一個沒有丈夫在身旁的情人節。 禪修全程禁語,不能使用電話,可謂與世隔絕。對於這對出名恩愛的夫妻而言,這趟小別確實有點依依。

禪七期間,Eliza 與三十多人擠住在鐵皮屋頂的臨時寮屋,住宿條件與她的無敵海景獨立洋房有所差距,但她極度享受這七天放下身心的安樂自在。每天聆聽聖嚴法師睿智幽默的開示,沉浸在法喜禪悅。禪修圓滿後,返回香港。三個月不到,發覺自己患上乳癌!

2003 年法鼓山菁英禪七團體照。前排右四是聖嚴法師,第二排右五是 Eliza。

Eliza 快人快語訴說:「數來數去,癌症沒有可能與我扯上關係!我非常注重身心靈健康,茹素、禪坐,習慣做運動,yoga 、 aerobic、golf 不間斷;又不用上班,沒有壓力,從來順風順水,家庭幸福,每天都嘻嘻哈哈,哪有可能是癌症病人?」

否認( 沒有可能是我 )、憤怒( 為什麽是我 ),都是癌症病人確診後的必然反應, Eliza 也沒有例外。「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很不容易做到。」

 

過來人一語千斤

不容易也得要接受。幾天後,做了手術,要等一個星期才有化驗報告。「這個星期很難受,很驚!癌症第幾期?要化療嗎?可以做什麽?這條路要走多遠?會死嗎?老公孩子怎麼辦?」

化驗結果讓她安定下來,但為了安全計,建議接受化療。Eliza 向醫生提出要求:「必須介紹一位化療後的康復者給我認識,分享她的經驗之後,我才能夠決定。」

霍太蔡太,兩位互不認識的人,憑着自我形容服裝打扮,就如徵友相親般,在餐廳相認。「蔡太很詳細的分享她的經驗,不斷安慰我。看見她神釆飛揚,還恢復工作,我也吃了定心丸。」兩人一見如故,熱烈聊了幾個小時。信心,一下子從無到有,Eliza的體會非常深刻。「醫生可以醫治我們的身體,他會告訴我許多專業知識,但他沒有患過乳癌,不能明白我們的心情和恐懼,只有過來人才可以安撫我們的心。」。

 

家人支持打硬仗

Eliza 需要注射四針化療,為期三個月,硬仗快將開始了!

先請髮型師上門把秀髮剪得超短,不忘叮囑丈夫:「化療後如果我脫髮,就把我的頭髮都削光好了。」冷不防霍先生對髮型師說:「到時也把我的頭削光。老婆你不要怕,我們一齊剃光頭。」

任職和記黃埔集團董事總經理的霍建寧先生公務繁忙,業務遍布世界各地,經常出門。這三個月,他取消所有海外公幹,把全球工作都集中在香港處理,每天下班回家陪伴妻子。Eliza 的妹妹專程從英國回來,媽媽每天都來幫忙接電話,就連沒有宗教信仰、也從未參與佛教活動的小女兒,也靜悄悄的走進母親的佛房念觀世音菩薩,剛好被外婆無意中瞧見。

化療期間,身心皆苦。嘔吐難受,身體虛弱,不可以外出,喪失自由和照顧家人的能力,Eliza 的情緒低落得難以形容。 不能夠忍受獨處,卻又不曉得如何去傾訴。幸好有一班好朋友,編排好每周時間表,大家輪流來陪伴她,念經,或者只是靜靜的坐着。

點點滴滴,回想起來,是莫大的心靈柺杖,撐着 Eliza 走過這段最難熬的 100 天。

 

 

病苦原來是禪機

Eliza 學佛多年,熱愛學習佛法,患癌前早已讀畢志蓮凈院的佛學初基課程,又去 SPACE 選科上課。2003 年更考入剛成立的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修讀第一屆佛學碩士,越讀越起勁,豈料橫空殺出了乳癌,被逼中途退學,雙重打擊。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去想,佛法不應該是白學的吧?病苦可能是禪機。

「衍傑法師來看我,她說:『你自己想想,觀世音菩薩不會無緣無故讓你得病。』躺在病床上,不斷思考,老問為什麽? 我究竟做錯了什麽?甚至出現了內疚感。」

「一大串問題,往佛法找答案,答案就是貪、嗔、癡。這是一切煩惱的起源。」 Eliza 老老實實與內心對話。「我就是貪 了。貪什麽?以前不知道自己擁有這許多,老以為這杯水是半空的,但反思就讓我明白,這杯水已經是半滿了,我應該珍 惜和感恩。淨因法師來醫院看我,他從頭到腳都包着保護衣,說我就是貪了,貪戀未病之前的身體,所以就痛苦。我又想到嗔,自己最經常犯嗔,因為性急緊張,發脾氣而不自覺,連累其他人也不開心。這不是雙輸局面嗎?既然是雙輸,就不應該再做這蠢事!」

身心受苦的日子,往往是自我啓發的難得時機。

免費乳健檢查

乳癌是香港女性頭號癌症。每 19 位女性,就有一位可能患上乳癌。近年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曾出現 18 或 22 歲患者。

一般而言,婦女要到公立醫院做乳房檢查,排期四個月至兩年不等。如果到私家醫院,費用卻非一般人所能負擔。香港乳癌基金會是首個提供免費乳健檢查服務的民間組織。只要符合申請資格,就得到免費乳健檢 查,甚至有車費津貼。

檢查確診後,經香港乳癌基金會轉介,會得到公立醫院接收,大大縮短了輪候的時間。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Eliza 康復期間,因為體弱,什麽也做不到,或者說,什麽也不再重要了。閒下來,不如陪伴孩子上學放學,這是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以前我忙於照顧老大老二,好像疏忽了老三老四,真想不到,接送卻一下子將我們的關係拉得很親密。 我沒有特別做什麽,只是聆聽他們的講話,留意他們可愛的神情,他們去打網球,我在球場旁邊觀看。這個過程美好極了!」童心真語,情濃意深。要是說這次患病有什麽好收穫,母子母女間貼心互動,肯定是最大的回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Eliza甜在心頭!

「以前老說要 mindful( 正念,靜觀 ),其實自己不明白個中道理,更遑論做得到。病中才能夠靜心領略,可以較為抽離的觀照自己。其實行住坐臥都要 mindful,並非打坐時身心清淨,打完坐就回復緊張。」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真理無處不在!

Eliza 癌症康復後不久,就參加慈濟活 動,證嚴法師的大愛讓她深深感動。除了上課接受培訓,也學習和表演手語,擔任志工。後來乳癌基金會成立,她分身不暇,才暫停參與慈濟的工作。「無論在什麽崗位服務,表面上是幫助別人,實際卻是自己得益,心靈的豐足無可比擬。」

這篇訪問進行期間,頃接港大佛學研究中心前教授 V e n e r a b l e P r o f e s s o r K . Anuruddha 在斯里蘭卡往生的消息。Eliza 深感不捨!曾跟隨教授學習,從而奠下穩固的佛學根基。「老法師以英語和巴利文詳細講述 Dukkha( 苦 ), 解釋得很清楚,我受用匪淺。」

 

乳癌患者不會孤單

十年後的今天,Eliza一身粉紅,端坐在乳癌基金會辦事處會議室裏,依然「大笑姑婆」,笑容比往昔更亮麗。以前被過來人扶她一把,今天她以過來人 身份,每天扶持一批又一批的乳癌病人。

「2005 年,張淑儀醫生創辦香港乳癌基金會,我問她這個會有沒有支援小組? 如果有,我就樂意全力支持。」

基金會經過八年的努力,如今支援小組的服務既細緻又廣泛,對患者的支援小組也分年齡。「四十歲以上患者和四十歲以 下患者,大家所關注的問題很不一樣。後者會擔心可不可以懷孕,男朋友會有什麽反應等等。」

支援也包括病者家人。Eliza 分享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位病人不小心摔破了花瓶,她的丈夫深怕愛妻感染細菌,情急大罵,叫她以後也不許亂動。這下子,兩人內心的壓力都快要爆發!弄不好就很影響大家的感情和關係,對病情產生負面作用。後來夫婦倆上來接受輔導。我們教這位先生如何正確關懷妻子,就是陪伴和聆聽,而非限制她的活動。後來發現這位先生喜歡畫畫,我們便鼓勵他,之後他每天畫一幅圖畫給妻子,表達他的愛和支持,很sweet!」

香港乳癌基金會的全方位服務:

  1. 情緒支援 患者支援小組 家人支援小組 同路人電話支援服務 個人輔導服務
  2. 資訊支援 治療前準備小組 乳癌教育講座 齊齊與專家對話 資源圖書館 乳癌治療單張
  3. 護理支援 淋巴水腫護理服務
  4. 經濟支援 藥物資助計劃 假髮送贈計劃
  5. 興趣班及活動
  6. 乳癌護理錦囊

 

康復者擔任義工

有心,就能做好事情。「基金會的同事和義工都很用心,曾經有位舊病復發的病人坐着輪椅來參加支援小組,希望聽分享。後來她情況差了,不能再來。我們的護士自發上門看望她,把分享錄了音,帶給她聽。這並非這位護士的工作範圍,她已經視這位病人為親友般關懷照顧了。後來這位病人往生,她的遺願就是捐出部分遺產給我們,這對我們的工作有莫大鼓勵!」

乳癌基金會的義工,原來多由康復者擔任。「康復者往往很想回饋,以自身的經歷來支持病者,所以他們很主動參加。甚至他們的家人都來做義工。大家一條心。」

2010 年,Eliza 出任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差不多成為全職義工,處理會務、籌款、統籌活動、與政府和團體機構商討擴展等,忙極了。而最經常要做的,就是回答問題,「從化療經驗,到湯水禁忌、佩戴假髮、放鬆竅門,都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有時一個很常問的簡單問題,例如可以吃黃豆嗎?我會請教醫生、營養師或找資料,打爛沙盆問到篤,務求得到最全面的答案。」

乳癌改變了 Eliza 的生命,助人是快樂之本,這句老掉牙的話,字字是珠璣。「我走過這條路,知道這條路很黑,滿心只希望幫助她們。每次看着她們含着淚進來,帶着笑回家,這份喜悅實非筆墨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