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飲的正念正知

365
陳耀紅

夏日,香港太熱。果果拿了假,避走香格里拉。

村屋二樓露台上擺着一大盤水果,一對青鳥受到誘惑,竟飛了進來啄食。果果雙目在院子遙遙眺望着牠們,嘴巴對正在幫忙打理園藝的洛桑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此話對了一半,人也為食亡呀!說此話的人太不自知了。」

果果這類在港土生土長的中產階級,父母沒曾讓她捱過餓。洛桑七零後在農村出生,他小時常吃不飽,還見過村裏有人餓死。他回應:「人除了會餓死,還會飽死、因不健康的飲食或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和習慣而死。人會因糧食而爭吵打架,甚至戰爭。」

「許多與食有關的事,每天都在你我的腦袋進進出出,但有沒有想過它怎樣消耗着自己寶貴的精神與時間?如果我們把一生中每天做的事、和腦袋想的事,列出一張清單,飲食佔的比例很可能最高,比錢比情都高。但什麼是飲食的正念正知,有多少人會關心?」果果說。

香格跟香港不同,香港城市化逾百年,耕地已甚少且多廢置,而香格仍保留大片農牧之地。這個藏區不管是原住藏民,抑或從外地遷徙到此找生活的藏民,雖然生活方式正在改變中,但仍保留了許多農牧的知識與手作技術。在香格從事旅遊業的洛桑,他在尼西的家,仍然種植大片的土豆、青稞與玉米,還放養着豬、牛,及雞。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情,跟我們很不一樣。

在雲南,果果遇到的藏人,許多人仍選擇依靠大自然生活,仍能依靠大自然生活。她的鄰居藏家大媽,是來香格討生活的外地人,在香格沒有土地,卻在房子周圍開闢了一些地方用來種菜,養雞養豬,原因這樣便可以吃自己種養的食物,還可以用來賺一些外快。她的叔公一家也移居香格的新城多年,那新城水泥家居亦闢有小院落,種着蔬菜養着禽畜。果果跟着他們在山中草甸上走,他們都能指出什麼植物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部分能吃,哪些能入藥。果果相對他們,雖然有高 學歷,卻對自然界所知甚少,起碼在親身體驗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上,遠不及她這些藏民朋友。

然而,健康的飲食必須依靠大自然提供。藏家大媽不是素食者,甚至不算是虔誠的佛教徒,但她愛惜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她與禽畜的感情與關係,微妙而深刻。「來這裏之前,我從沒聽要素食。」大媽帶點疑惑說:「難道蔬果稻米不是生命 嗎?」

即使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有兒子在外地出家的另一位藏族老奶奶,也對全素有懷疑。因為出家的兒子近年改為茹素,她還請果果去勸說:「他這幾年瘦了,你們去叫他吃點肉吧。」

果果雖然不同意老奶奶的想法,卻不質疑她對一切生命的關顧。

佛教提倡慈悲心,不主張殺生。但不只動物有生命,即使是植物、細菌也有生命。僧侶們結夏安居,正是由於釋迦牟尼佛念及雨季來臨,草木茂盛,蟲蟻到處覓食,為免僧侶外出時會傷害到草苗蟲豸,所以僧侶在這段期間須聚居在寺院內,非緊急不准外出。

回到食與飲上,可以說,人的生命是依靠其他的生命來存活,一瓢飲一簞食甚至一息呼吸,都有其他生命體的供獻,人在飲食呼吸之時,能不時刻不忘感恩,不想想應如何回報嗎?

所謂正念食,指的是每食都不忘食的正確意義,不忘食的正確態度。正知食,是指時時警惕自己,必須堅持以正念而食。

食是為了維持生命,但對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看法,反過來會影響對飲食的態度與抉擇。為了不讓看官們頭痛,有關飲食的正確態度,就以不忘感恩為標準吧。由於感恩天地萬物為我們作出的供獻,故此,食飲時,千萬不要浪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