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 暢遊佛國聖地

574
范夏娃
Steve Ng,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一場凝聚高科技與美感的展覽,

一條遠古傳承的「海上佛道」,
    帶領眾人一同領略,佛教藝術的超時空智慧…… 

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於七月七日至十月三日期間,舉行全新的《海上佛教地圖集》展覽。此次展覽結合了考古、歷史研究、藝術、數位影像、三百六十度全景攝影等元素,給觀眾帶來新奇有趣的沉浸式視覺體驗。當你徜徉其中,不僅可以應用多種前衞的科技工具到訪壯麗的佛教遺址,同時也可利用影像和聲音,遠距離參與不同地區的佛教活動,猶如踏上一次充實的佛教朝聖之旅。 

 

574

iDome半球形投影裝置,投射出印度多個古老石窟相片,令人猶如親歷其境。

 

縱觀海上佛道  強大策展陣容

每當我們談到絲綢之路時,總是下意識地想到那條東起長安,向西穿越河西走廊,再通往西域的藝術之路。事實上,絲綢之路包含了陸路與海路,這兩條絲路不僅是古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商道,也是佛教流布傳播的重要佛道。

為了讓大眾能夠更清晰地了解「海上佛道」的傳播過程,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眾專家學者苦心研究,花費五年時間前往亞洲各地寺廟取材、拍攝,整理了超過數千張圖片及影像資料,並結合了佛教歷史中高僧大德的傳奇故事一同呈現,讓展覽內容扎實而富有深度。

而此次的策展團隊也可謂陣容強大,分別有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藝術首席教授邵志飛教授(Professor Jeffrey Shaw)、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數碼博物館學教授莎拉˙肯德丁教授(Professor Sarah Kenderdine)、台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以及般哥展覽館總監范懿莎博士(Dr. Isabelle Frank)等資深學者。

 

574

十件3D虛擬雕塑以3D攝影測量法製作,由一系列五十五吋垂直 LEC / LED屏幕展示,其中包括印度阿育王雄獅石柱、紀念佛陀生平八件重要事跡的佛傳圖等。

574

般哥展覽館總監范懿莎博士(Dr. Isabelle Frank),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藝術首席教授邵志飛教授(Professor Jeffrey Shaw)。

574

這次展覽不僅是佛教界的創舉,也是結合跨國學術研究、考古、數位影像、數位媒體等組成的策展團隊的成果展示。

574  574  574

展覽中有不少實體藝術品都是首次展出,包括可隨身攜帶的小型佛像、大型造像及紀念雕塑。

 

高科技布展  朝聖新體驗

星雲大師曾說:「現今社會成長迅速,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在眾多與佛教藝術相關的展覽中,這個展覽可以說相當前衛。

策展團隊透過悅目的視覺效果,讓觀眾如同親臨現場般,沿着佛陀的足跡,一步步了解佛教發展的歷史進程。正如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總監范懿莎博士(Dr. Isabelle Frank)所說的:「這次的展覽凸顯海路對佛教傳播的貢獻,揭示它如何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海上佛教地圖集提醒我們絲綢之路在現代的重要性,一帶一路政策刺激和參與整個亞洲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令絲綢之路再度興盛。」

藉着五年來的不懈研究及遊歷,展覽以高科技技術向大眾展示不同佛教勝地的面貌,如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印尼的中爪哇婆羅浮屠、柬埔寨的塔布蘢寺、泰國的西春寺及中國寧波的天童寺等。甚至還利用影像和聲音,記錄下許多佛教儀式的過程,讓參觀者彷如置身其中。同時,展覽亦精心挑選了十件佛教雕塑,在高清屏幕上展示其 3D 模型旋轉畫面,而精選的另外三十八件雕塑則作實物展示。

在參觀完整個展覽後,觀眾可充分感受到「新媒體藝術」的奇幻魅力。其中印象較為深刻的,是 iDome 半球形投影裝置。觀眾可親自操縱及旋轉投影方向、位置,挑選自己想看的石窟,又不怕有其他遊人擋住視線,感受相當好。而另一部嵌在牆上的移動電視,則可隨觀眾移動的速度,分地點及圖片,變換呈現亞洲各地的佛教建築,非常有創意,各位讀者切勿錯過。
 

574

一系列五部三百六十度全景影片,從印度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泰國、爪哇和中國,投影於直徑五米的圓形屏幕上。觀眾可自行操縱投影機,根據自己的興趣觀看影像,該裝置更配上球形環繞聲,同步播放各國佛教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