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佛學院

家宙

晚清時期,佛教受新到的「廟產興學」政策衝擊,部分大德自資興辦佛學社培育僧侶人材,弘揚佛法。自楊文會居士開辦「祇洹精舍」後,風氣所及,全國仝寅掀起成立佛學院的熱潮,截至二戰前,全國先後辦了逾六十所。隨着國內戰亂影響,部分大德來港弘法或定居,順道帶來了興辦佛學院的經驗。

二十年代初,香港開始有佛學班的設立。當時有浣清法師在九龍城啟德濱購入洋廈一幢開設西鄉園素食館,三樓附設「佛學研究所」,招攬善信研習佛經,開啟先河。須知道佛學班的形式屬定期授課,學員於下課後返家自習,與規定寄宿的佛學院不同。始終學佛是要行解並進,投入寺院,從實踐中學習還是較好的方式。

勝鬘佛學社:
1932年,屯門青山的長明精舍辦佛學社,招收女眾學員30名,由弘經法師、儼然法師等任教。曾上遷彌陀閣,請慈航法師授課。由於任教導師經常離港,課業時斷時續,維持約一年而結束。

青山佛學研究社:
何東夫人張蓮覺居士歷來參訪名山大川,欣慕叢林生活,並發心弘法,襄借青山海雲蘭若開辦佛學社,收生20名尼師或女眾寄宿讀書,禮請靄亭法師來港主持。後來,跑馬地東蓮覺苑落成,將學院併入,名寶覺佛學社,維持至戰後。

竹林精舍佛學班:
1933年,有茂昌女居士出家修持,於鹿湖創立竹園精舍。後來有慈航法師來港,住持特請開辦佛學院,招攬女眾20人,為期三年,於首屆結業後,慈航法師亦離港,學院隨之結束。

凌雲佛學研究社:
1933年,元朗凌雲寺的鎮盦法師有感古剎重興多年,亦宜培育新進,於是開辦佛學研究社,招收比丘尼、沙彌尼及女信士入讀,正選10名,備取生20名。學社以三年為一屆,經辦兩屆。

紫竹林女子佛學院:
1937年元月,元朗觀音山紫竹林開辦女眾學院,三年為一屆,收生30人,另有若干旁聽生。初請太虛大師任院長未果,改由雲海法師及悅西法師等任教,維持一期。

嶼山佛學院:
1938年,寶蓮寺筏可和尚開辦佛學院,收容僧眾及附近學童就讀,自任導師,另請明慧法師及劉承澤居士助教,維持三年,可惜受戰事影響而停辦。

439

1937年嶼山佛學院消息

弘法精舍佛學院:
1939年,黃杰雲居士興辦道場,禮請寧波的寶靜法師住持,增辦佛學院,而覺光法師就是當時的學僧。可惜,寶公於翌年圓寂,佛學院僅辦一年而結束。

華南學佛院:
1948年,受內戰影響,本港佛教人士延請倓虛法師來港避居,順請開辦佛學院接濟避港的青年學僧。學院於1950年開課,以三年為一期,收生二十人,開支由葉恭焯及樓望纘負擔,不敷之數則由學僧們節約及另想辦法籌謀,最終以「打水陸」籌募辦學經費。

學院開辦兩屆,到1954年因來港人潮已過,學院因缺乏學僧而停辦。但所培育的四十多位學僧卻成為本港佛教最重要的人力資源。

正心佛學院:
1952年,來自南京棲霞古寺的退居方丈明常法師接掌大埔攝提精舍。翌年開辦專供女眾修讀的佛學院,禮請敏智法師任教務長,辦一屆結束。

440

1954年的正心佛學院

棲霞佛學院:
1954年,明常法師另於荃灣石圍角的鹿野苑開辦男眾佛學院,請來竺摩法師任副院長兼教務主任,超塵法師為訓育主任,但一年後停辦。

內明佛學院:
1954年,敏智法師在東涌自辦內明佛學院。1962年,應洗塵法師邀請,遷至屯門妙法寺,除教授佛學,亦出版《內明》雜誌,學術水平甚高。

香港佛學院:
約1955年,有大光法師等在咖啡園正民村123號開辦中國佛學院,提供函授課程。

慧明佛學院:
1972年,堅道慧明精舍的寬如、寬榮兩位尼師定期開講佛學,更自辦佛學院,課程約兩年為一屆,開辦三屆後,因兩師太先後圓寂而結束。

中國佛教學院:
1976年,荃灣東普陀寺開辦佛學院,但運作情況尚待考究。

天台佛學院:
大嶼山萬丈瀑的慈興寺住持法藏法師乃倓老法嗣,為大振興台宗,於1964年開辦天台佛學院,以三年一屆,招收六十名學僧,逾半數由台灣、星馬等地來港就讀。

菩提佛學院:
西方寺永惺法師有感本地沒有持久的佛學院,誠為可惜。1982年,邀得台灣的顯明法師擔任院長,果通法師任教務長,開辦四年制的男眾佛學院。後來因果通法師圓寂影響,維持一屆亦結束。

香港佛教學院:
1999年,台灣佛光山租用荃灣弘法精舍開辦佛教學院,原招收女眾修持。學院以四個月為一期,學員每周末到院留宿上課,內容涉及經教、行持、弘教等方面。現已遷九龍灣佛光道場舉行,並開放男眾參加,業已舉辦逾廿八期。

香港僧伽學院:
覺光法師有感本港向無僧校,晚年積極推動,幾經籌劃,以沙田禾輋村明倫堂為校址。2002年,佛聯會從國內招收20名比丘僧來港入讀,請覺真法師任副院長,掌理教務。由於種種困難,到2005年首屆學僧畢業後,學院亦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