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佛門女將

家宙

二十世紀初,本港有識之士本着人道精神,發起成立「反對蓄婢會」,爭取由政府立例廢止華人「蓄婢」的舊習,由是引起社會各界對女性權益和尊嚴的注重。其後,佛門大德也隨順風氣加以推動,專為女性信徒而設的道場與活動漸漸增多。在信仰而言,固然是鼓勵女信徒,亦能以女身發願弘法和成就。站在社會而言,亦有倡導平等、女性自強的貢獻,對改變華人傳統「重男輕女」的落伍思想,起了移風易俗的意義。

自此以後,亦有不少本地女信徒發廣大心,肩擔弘法利生的事業,她們的胸襟遠見,魄力與成就,巾幗未讓鬚眉。

二十年代,最先有浣清尼師在九龍城啟德濱豪宅區自置物業,開設西鄉園素菜館,經營素食及流通佛具,又在二、三樓兼設佛堂及圖書館,定期聚會念佛或開講佛經,可謂九龍地區最先進的都市佛教活動。

同一時期,港島的張圓明因依止日本的權田大僧正為皈依師後,創辦了真言宗女居士林,經多年修習,獲阿闍黎資格,應該是我國真言宗史上首位女上師;另一位張蓮覺居士,早年因受喪子之痛避靜,得佛法開導,心生欣慕,決心弘法。先後創辦佛教義學及女子佛學社,後來自資創辦東蓮覺苑,廣作佛事,成為戰前市區的佛教核心。

其後,林楞真女居士繼承遺志,除了領導苑務,亦同時創辦佛教聯合會及多家道場的董事,肩負戰後本地佛教復興的重任,功德無量。

五十年代,有佛瑩尼師以醫理解剖學知識重新註解《八識規矩頌》,以科學論證佛法,確證二千多年前的佛法絕非虛無造作,出版後流通東亞各地;另一位曉雲法師,則以文化推動佛法。除了講經辦學,在旺角成立佛教文化與藝術協會,經常聯同大學教授和藝術家舉辦展覽和座談會,又出版《原泉》雜誌及主持電台講播佛學,為本地佛教增添高雅的文藝氣息。後來,法師應聘任教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更親手創辦華梵大學,在高等教育習面推動佛教,培養人材。

445

泰皇姑潘公主訪問曉雲法師弘法情況

尚有大埔大光園的慈祥法師,在香港重光時即自資開辦鄉村教育,照顧貧苦學童,因此獲港府頒授MBE勳章,是本港首位獲勳的僧人,藉此反映官方肯定佛教人士多年來對社會的貢獻。

二戰前後,有位年輕女子,宿具佛緣,默默地為香港佛教服務,貢獻良深,這位就是江妙吉祥居士。說起她的來歷也頗傳奇。

1937年,剛讀中學的她,隨家人到青山禮佛,因染病在山休養,睡夢中見到有黃袍袈裟僧人來訪,幾日後有慈航法師在山講經,路過該處被屋內花圃吸引,前來參觀。法師在言談間得知夢兆,深知因緣微妙,就收納為徒,賜予法名「妙吉祥」,又指示研習《楞嚴經》,奠下佛學的根基,不久就已安排主講佛經。

後來寄住港島跑馬地,常與林楞真院長往來,於是就到東蓮覺苑幫忙。除了協助講經的法師翻譯外,亦執教寶覺佛學院。戰後,因教內人手資源缺乏,長期擔任佛聯會中文秘書,處理不少重要會務。1957年,美國的佛學家張澄基教授鼓勵香港的佛教徒編輯《佛教聖經》,於是由羅時憲教授召集編輯《佛經選要》,邀請了江居士協助整理佛經,經三年完成,成為當代東亞地區重要的佛教專書,功德無量。

五十年代尾,先有王學仁倡議興辦佛教中學,繼由羅文錦爵士爭取設立高中佛學科會考課程,期間由計劃書、師資教案到首本《中學佛學課本》均由江居士執筆,自課程開辦以來,一直沿用至九十年代。

另外,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寬如、寬榮兩位尼師亦致力弘法。她們乃胞姊妹,一同依止虛雲老和尚,出家修行。戰後購入堅道單位,在鬧市弘法。除在大會堂講經,1972年更開辦慧明精舍,培養僧俗信徒,是本地唯一由尼師開辦及授課的佛學院,別有意義。

446

慧明精舍的寬如師、 寬榮師

當代另一佛門女將,當然少不了葉文意老師。葉老師自畢業後,終生奉獻佛學教育。早於六十年代,因應佛學班需要而編輯《佛學十八講》,沿用至今。又有鑒於小學尚無佛學課本,另編輯12冊的《佛學課本》,向幼少播植佛苗;到了八十年代,她與香港電台合作開辦《空中結緣》的講播節目,透過大氣電波傳揚佛法,如此種種都是劃時代的弘法事業。

回顧女眾先輩對推動本地佛教發展,建構社會和美的種種貢獻,證明女性亦能肩擔弘法利生的大任,功德與成就,不讓鬚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