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鹿野苑

家宙

397

荃灣石圍角的棲霞別墅(已拆)

南京古稱金陵,是著名的六朝古都。遠在南北朝時期,已是佛教重鎮,寺宇林立,以棲霞寺、靈谷寺最為著名。

棲霞寺建於南齊(約483),是三論宗的發祥地,歷代高僧輩出,皇室也經常參訪,使規模日趨浩大。唐代時期,更與國清寺、玉泉寺、靈岩寺並稱為「天下四大叢林」。到了清朝咸豐年間,受太平天國亂事波及,全寺盡毀。

民國初年,住持宗仰法師得到哈同夫人捐助,重修殿閣,卻因過度辛勞而圓寂,復興祖庭的重責就落在若舜法師身上。由於重修寺院,經費不靡,若公四出弘法勸募,頗有法緣。1922年,更應香港紳商何東爵士、劉鑄伯等邀請來港,主持佛七法會,開啟市區公開法會之先河。事後更留港三個月,廣結法緣,深受南北信眾所敬重。

1930年,在善信護持下,若公銳意在港購地建寺,作為弘法、歇息之所,名為「鹿野苑」,屬南京棲霞寺的分院。其時,江蘇省金山寺和定慧寺更合贈對聯為賀禮,聯云:「鹿苑初開三秋菊燦;鷲峯一會百寶蓮成。」聯內另誌「若公戒師上人,重興棲霞而香港佛法尤為首先提倡。故于全灣建築鹿野苑竝蓮社,如佛初轉法輪,度五比丘及一切眾弟子等。於庚午秋應蓮覺居士請講《無量壽經》,目擊落成不勝欣喜,敬撰弌聯以為紀念」言詞間,點出了建寺因緣和命名的意義。不過,受到港府土地用途所限,當時不能公開稱為寺院,故門額另題「棲霞別墅」,意作迴避。

鹿野苑佔地七萬餘尺,建有洋房一幢,樓高兩層,地方寬敞。平時辦有法會,聚眾念佛,精進修持。1942年,若公因兼顧兩地法務,奔波勞累,竟在鹿野苑內圓寂。門人明常法師接任,廣作佛事,先後開辦「棲霞佛學院」,培育僧材。另增設放生池、護生亭、迎賢亭等景觀。六十年代前後,另於黃大仙道、旺角亞皆老街及青山公路開設「棲霞分院」,法務相當興隆;明常法師又組織「風社」,廣招官紳名士,寫生作畫,吟詩酬唱,一派附庸風雅,頗收弘法功效。

七十年代,受政府收地開發荃灣新市鎮影響,鹿野苑遷離石圍角,搬入九龍塘金巴倫道現址,正名為鹿野苑。舊址隨即清拆,可幸若舜法師紀念塔能在原址保留至今。

1979年新院落成開光,請得《星島日報》編輯賈納夫撰寫門聯:「鹿苑重開遙接六朝勝地;龍宮流衍弘闡三論法輪。」說明鹿野苑歷經變遷,也不忘與棲霞祖庭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