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中的禪修

582
李堅翔

如果你要在犧牲自己和犧牲好朋友之間做一個抉擇,你會怎樣做?

這問題是源於近期非常火熱的劇集《魷魚遊戲》,因為對人性刻劃細緻分明,角度別出心裁,所以受到全世界熱捧。

《魷魚遊戲》是描述一個財雄勢大的神秘組織,創建了以性命為代價,但酬勞極其豐厚的殘酷遊戲。他們以「給予所有人平等機會」為幌子,去招攬社會上飽歷創傷而淪落的參加者,如欠下巨款的失婚賭徒、虧空公款的金融才俊、走投無路的黑幫老大、脫北者、殺人犯等等。各人均背負着滄桑的過去,參加者以自己的方法鬥智、鬥力、鬥狠、鬥奸,去賺錢、去生存。當中有善良的人、偽善的人、邪惡的人、狡猾的人,甚至價值扭曲的人。唯一相同的一點是,心存善念的人當被迫到了在犧牲自己或是犧牲他人之間要作抉擇時,大部分人都選擇了犧牲他人。有人説這只是生存本能,有人説這是偽善下的自私。

大家都在討論角色的內心是否真正善良,卻不怎麼探討特殊情況中的人性。也有很多人站在道德的高地口誅筆伐。但若易地而處,可能自以為慈悲的你我,也會做出同樣,甚至更可怕的決定。

當年著名心理學家 Philip Zimbardo 舉辦了一項「史丹福監獄實驗」,實驗結果震驚全球,因為它令人深思,到底我們是不是自己想像中的「善」。

Zimbardo 邀請了一群在史丹福大學就讀的學生,住進把研究室改裝成像真度極高的「監獄」裏。他將學生分成為獄卒和囚犯兩組,獄卒被分配的責任是要維持「監獄」裏的秩序,而囚犯則只須安份守己。第一天,大家也抱着只是做實驗的心態,所以總算相安無事,但漸漸囚犯開始覺得不公平,明明沒有犯錯,為何要受牢獄之苦。

第二天,可能因為內心的不甘,囚犯們開始叛變,像是撕掉身上囚犯的標籤、拒絕執行獄卒的命令。獄卒收到研究者的指示,盡力去維持監獄的秩序,而他們開始做出一些嚴苛的行為,像是以囚犯號碼稱呼他們、拿走他們的床、不讓他們上廁所、逼令他們做掌上壓、命令他們蹲下,甚至對囚犯百般侮辱。自此,本來只是大學生的獄卒,變本加厲,不斷精神虐待囚犯,但囚犯反而變得逆來順受,彷彿雙方已經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只是六天時間,獄卒和囚犯已經完全執起了這新的身份,獄卒殘暴,囚犯啞忍,沒有人再記得自己本來的面目。

這實驗告訴了我們,環境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正如佛學的緣起法,每一個選擇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沒有人能不受因緣影響而做出獨立的決定。如果我和你走到魷魚遊戲之中,可能也做不出慈悲的決定。但這不是重點,因為我們的世界不是魷魚遊戲,也不需要變成魷魚遊戲。

我們曾經為了私欲而傷害過人,也曾經因為慈悲而幫助過人,但這些「善」、「惡」都已經是過去的果。「惡」需要因緣條件熏陶,「善」更需要因緣條件培養,就如天生有佛性,也需要精進修行和條件配合方能成道。修行者可以做的栽種,是種因:嘗試原諒自己和他人,共同創建和維持善意的環境,互相滋長灌溉佛性的種子,讓我們內心的慈悲與對方共鳴。有覺知的每一刻都是新的選擇。

以覺知自利利他,以環境抑惡揚善,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