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入無為海,須乘般若船。 」這句蘊含大乘佛教深 邃智慧的偈語,恰是東蓮覺苑的生動寫照。這座沿跑馬 地山光道斜坡依山而建的道場,以「般若船」為藍本, 自 1935 年落成至今,已在紅塵中航行九十年。它不僅 承載了創辦人張蓮覺居士與何東爵士家族弘法利生的慈 悲大願,更見證香港佛教從萌芽到興盛的壯闊歷程,以 「新知識,舊行持」 為圭臬,在時代變遷中堅守佛法的 傳承與傳持。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內戰火紛飛,人心惶惶。張蓮覺居士作 為虔誠的佛弟子,深知唯有佛法能撫慰眾生心靈、化解世間紛擾。 1931 年,她獲丈夫何東爵士贈予 10 萬元,遂以此為基礎,在跑馬 地購置地皮,開啟了創建東蓮覺苑的征程。在此之前,為解決香港 女子教育匱乏的困境,她已在銅鑼灣波斯富街創辦了香港第一所佛 教女子義學 —— 寶覺義學。1935 年東蓮覺苑正式落成後,寶覺義 學隨之遷入,開啟了 「寓教育於弘法」 的新篇章。
彼時的香港,文盲率居高不下,女子更是鮮有讀書謀生的機 會。東蓮覺苑洞察到時代需求,1951年將原有的義學轉為職業學 校,除中英數等核心課程外,又教授裁剪、打字與簿記等實用科 目,讓學生畢業後即能就業,用最切實的方式助女子立足社會。
教育理念 慈悲為要
正如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所言:「第一個念頭不是叫你出 家,而是教你如何去照顧家庭。東蓮覺苑因應時代需要,去培養這 班女學生,能夠有一個謀生的因緣,很切合實際。」
這種將佛法慈悲融入現實需求的辦學理念,成為東蓮覺苑九十 年傳承溫暖的底色。僧徹法師稱,現今東蓮覺苑的學校延續着先賢 的精神,校長與老師們將佛法靈活融入各學科教學,讓品德教育與 知識傳授並行,讓佛法的智慧在年輕一代的心中生根發芽。
山光道上大德說法
東蓮覺苑是香港島第一所佛教道場,曾是香港佛 教聯合會的創會初期會址,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香 港佛教活動的核心樞紐。九十年間,無數高僧大德曾 在此弘法度眾,為香港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民國 35 年(1946 年),一張珍貴的合影定格了 一段傳奇 :99 歲的虛雲老和尚凝心聚神、何東爵士正 襟危坐。這張照片攝於何爵士寓所。彼時,虛雲老和 尚在東蓮覺苑開示,成為當年香港佛教界的盛事。僧 徹法師說,老一輩人常說起當時山光道上民眾排隊等 候聽聞大德說法的「墟冚」場景,那份對佛法的渴求 與虔誠,至今仍令人動容。
曾是無數高僧的講經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聖一 老和尚也曾在此宣講《金剛經》, 吸引無數信眾前來聆聽。從太虛大 師、虛雲老和尚到圓瑛法師、若舜 法師、靄亭法師、定西法師,再到 聖一老和尚,一代代高僧的足跡與 法音,讓東蓮覺苑成為香港佛教傳 承中不可或缺的紐帶,讓佛法的智 慧如涓涓細流,滋養無數眾生的心 靈。
「很多人一提及東蓮覺苑就 很讚賞。它是一個講經的地方,是 正向清淨的道場。人們會來修持 聽法,我們一直傳承着這樣的因 緣。」僧徹法師的話語中,透露着 對東蓮覺苑法脈綿延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