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宗光教授簡介
畢業於香港大學,獲倫敦大學博士(Ph.D)及高級科學博士(D.Sc.),曾在加州理工學院、南加州大學及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投身教育四十載,在2009年1月榮休以前,擔任香港理工學院及香港理工大學校長長達十八年。帶領學院在1994年取得大學地位,正名為香港理工大學。亦曾為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兼理學院院長。
從事化學研究,於1985及1991年兩度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2005年與好友創辦精進慈善基金,並擔任會長,多年來資助超過2,000名當時有經濟困難的內地年輕人完成本科課程,並幫助他們在人格品德方面的成長。
屢獲殊榮包括大紫荊勳賢(G.B.M.)、金紫荊星章(G.B.S.)、太平紳士(J.P.)、2009年傑出領袖(教育)等。
虔誠佛教徒。退休後全力從事個人修行、慈善事業及弘揚佛法。著作等身,包括《心經與生活智慧》、《佛教與科學》、《我認識的佛教 —— 增編版》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作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很多人都聽聞乃至誦讀過,但經文中有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表述,加上其深邃意境,令人難以理解。
潘宗光教授也經歷過對《金剛經》經文感到困惑的時期,至後來有所領悟,品嘗到豁然開朗的法喜,因而撰寫《我認識的金剛經》一書。
他稱:「我的心願是用淺白文字,將自己的體悟與大家分享,希望引起大家的興趣,多研讀古今高僧大德對《金剛經》的注解,逐漸明白佛陀的深奧教誨。」
走進潘教授的辦公室,就看到書桌旁牆上的《金剛經》四句著名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可見教授對此經典的喜愛。潘教授說,《金剛經》猶如一顆無堅不摧的鑽石,先破開人們內心對「我」、「法」等諸相固有的執着,繼而展露出般若的核心 ——「空性」。
他指出,「般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文字般若」,引導眾生入門的橋樑,是指月之指;第二層次是「觀照般若」,通過深入思考經論及觀察身心和一切現象,領悟本體實相;第三層次是「實相般若」,是諸法本具的空性,透過修行而證得。然而般若難以語言文字表達,任何表達方式都存在局限和偏差,無法精確無誤地表述出空的真義。因此,佛陀常用譬喻或否定方法,如「無」、「非」、「不」來否定事物的表相,使信眾能深入思考與領悟。
《金剛經》特殊句式
《金剛經》中的經典句式「A,即非A,是名A」,例如:「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此句式在全經反覆運用逾二十次。經中亦常用「不」字否定表象,如經文「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用意在提醒我們,布施時不應執着任何形式或感官體驗,要超越這些,才能達至無我的境界。
潘教授說:「這些否定,不是為了否定本身,而是為了引領我們跳出文字的框架,體會其中的空理。」他再三提醒:「般若智慧是超越文字的智慧,我們要用心才能感受和領悟其中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