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蔬食挑戰」活動 你準備好未?

615
温暖人間採訪組
可人 / 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你有什麼習慣?

習慣打坐?習慣每朝喝咖啡?每日玩 IG ⋯⋯ 這些習慣是怎樣煉成的,或者我們已經忘記。近年流行一種說法:二十一天養成新習慣,意指一個人的行為或者想法,如果重複二十一天就會成為新習慣。很神奇嗎?現在,你有機會親身體證。

《溫暖人間》特別夥同「綠色生活教育基金」、「香港素食會」合辦「21 天蔬食挑戰」活動,邀請大家用二十一天養成茹素好習慣。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這活動的來龍去脈和意義,我們特別訪問其中三位分享嘉賓,包括純素媽媽 Grace,西醫梁淑芳以及中醫陳皓天,拆解食素的迷思,細談素食的好處和烹調秘訣。

這二十一天的挑戰,我們可以視之為一種修行,長養慈悲心,慈悲動物、慈悲環境,更是慈悲自己。

21 天蔬食挑戰,你預備好未 ?

 

越吃越年輕
純素媽媽Grace

純素媽媽 Grace Wong 是素食界的 KOL,吃素三十年,是香港素食會主席。除了廚藝頂瓜瓜,Grace 的身體狀況同樣頂瓜瓜:「前陣子做了一個體內年齡測試,結果竟然比實際年齡細十六年,身體八成是肌肉,原來食啱素,加上運動,絕對可以做到內在返老還童,真的 amazing。」說罷,Grace 哈哈大笑。Grace 裏裏外外都是素食界的最佳人版,這個全方位的「21 天蔬食挑戰」活動,她當然成為分享嘉賓之一!

驟耳聽來,「21 天蔬食挑戰」的意念相當吸引,究竟構想是如何誕生?「其實『21 天蔬食挑戰』已經辦了好幾屆,我自己連續幾屆都有參與。外國很久以前已經有這樣的素食挑戰,香港則由『綠色生活教育基金』旗下的「香港素食會」帶動,近幾年才開始。」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人的習慣形成,至少需要二十一天的時間,稱之為「21 天效應」。這活動的期限是二十一天,也因為這個原因吧!「時間不長不短,比較容易做到,而且讓大家先行踏出第一步去嘗試,看看身體是否可以接受,或者心靈上會否掙扎,更重要是家人會否支持?」每逢一個改變,都不單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對身邊的人都會有所影響,他們能否接受你吃素?所以都是給大家一個嘗試機會。

 

素食迷思逐一拆解

不過對於食素,很多人都有不少迷思:會否不夠鐵質和蛋白質?會否無氣無力?會否不夠營養?身體會不會變得寒涼?諸如此類的問題,Grace 都聽過不少,她總結經驗,歸根究柢都是因為不懂怎樣食素!「所以一定要學識怎樣食,我見過不少例子,開始吃素後不久就被迫放棄,因為食得不好,又貧血又面青,於是就以為體質接受不到,從此不再食素,這是十分可惜的。當初食素的原因都很好,為信仰、為動物、為地球、為健康,但因為誤解而放棄,很可惜。」Grace 認真表示。

作為資深的素食者,Grace 深諳素食新手最需要什麼?「很多人都想嘗試,但不知從何入手,以為走肉就是食素,結果餐餐青

菜豆腐,無啖好食,弄至營養不良,其實都是因為不懂得食。所以這個活動的最大賣點,是會邀請不同範疇的專家講素,包括中醫、西醫、營養師,以及我作為純素媽媽的分享和廚藝示範,希望透過二十一天的活動,以全方位多角度,讓大家學曉怎樣食素,包括素食的營養知識、食物的選材及配搭,以及烹調的技巧和貼士。」(更多精彩內容請看614期)

 

 

植物性飲食怎樣吃得更健康?
梁淑芳醫生

隨着人們的健康和環保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以植物為主的飲食結構。其中,素食作為實現健康的一種方式,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這次「21天蔬食挑戰」活動,我們特別請教了其中一位分享嘉賓梁淑芳醫生。梁醫生是兒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著作包括《你可以不飲牛奶》、《育兒新知─讓孩子生長得最好》、《飲食配合濕疹治療》、《廚房醫學》等。請她談談究竟如何吃素才能吃得健康且夠營養。

 

21 天的健康挑戰

那麼,「21 天蔬食挑戰」究竟源自何處呢?梁醫生為大家解開迷思道:「這個概念是源於美國責任醫師協會的創始人尼爾.柏納德(Neal Barnard MD)。他是營養學和預防醫學的先驅,他寫了一本關於二十一天素食習慣科學飲食法的書,十分暢銷。2007年我曾去美國探望他,回港後,我更覺得自己在教授飲食理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實踐。因此在這個素食營中,我和多位導師也會教大家如何做出健康又美味的素食料理。」

在快節奏的香港,忙碌的人們早已習慣吃各類快餐,以便節省寶貴的時間。而當中不少人鍾情的重口味美食、各類麵包、粉麵、台式奶茶、蛋糕等,卻令我們的身體負擔加重,把我們往疾病的身邊推,而我們卻不自知。「如今很多的慢性病,像是心臟病、糖尿病等,都是因為長期吃太多肉類、精製麵粉、白米,而吃太少蔬菜、豆類和全穀所導致的。」梁醫生說。為了驗證二十一天蔬食飲食的成效,梁醫生曾以西方醫學的科學方法做過實驗,請來一位五十八歲且患有高血糖及高血脂的女士,請她參與了兩個階段的蔬食飲食計劃,為期分別是二十一天與九十天。梁醫生更親自設計了一系列的素食餐單,讓研究對象完全按照餐單進行飲食,結果二十一天後,這位女士的血糖指數、血脂指數及膽固醇指數都明顯地降低了。九十天後,相關的指數更是恢復了健康且正常的水平。

「看到數據後我們了解到,原來只是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和結構,便可以使身體的狀況得到更好的控制。其實,要從飲食上讓一個人徹底改變之前的習慣,是一件困難的事。因此我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來教這位患者如何買餸、如何烹製出好吃又容易做的食物,以便讓她願意配合,將三餐徹底地轉換為素食。」梁醫生說。(更多精彩內容請看614期)

 

中醫陳皓天
藉素食挑戰喚醒對身體的覺察

什麼是「素」?中醫陳皓天(陳大夫)引用《說文解字》指:「素,即未經漂染過的、樸素的絲綢。而素食,即簡單的原型飲食,拋開素和肉的對立面,它是讓我們更加貼近大自然,回歸身體,覺察真正需要的修行方法。」

「21 天蔬食挑戰」活動,陳皓天是其中演講嘉賓之一。他之前在 Green Monday 與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合辦的通識課程中,已經主講過幾場「中醫怎樣看素食」。他說,許多人都以為中醫反對素食,認定素食寒涼、不夠營養、不健康。

實踐純素飲食(Vegan)這兩年多,他親身驗證了:「茹素過程中,覺察到身體越來越健康。它有點像修行方式,可讓自己更清淨、更喜悅、更快樂。」

吃素「寒涼」的民間傳說

陳大夫指「素食寒涼」一說,在民間流傳甚廣,但素食中醫並不認同,因為這個問題的預設,根本就未必正確,理由如下:
一.藥物不等於食物,但凡日常食用之物,性質普遍都較溫和;
二.中醫講『寒、熱、溫、涼』四氣,假設黃連苦寒程度可拿滿分十分的話,則西瓜、苦瓜等食物的寒性,頂多也只是一至三分左右,只要均衡攝取就沒問題;
三.就算是蔬菜水果,本身也不盡是寒涼,根據《本草綱目》所載,就有不少偏溫性的蔬菜,廣東人愛吃的菜心就是其一;而嶺南地區常見的榴槤、荔枝、芒果,則是性質偏熱。」
既然普遍食物都是屬性平和的話,那為什麼還會有人因為吃素而見冷、易頭暈呢?
答案原來好簡單:現代人生活習慣不良,常在室內開冷氣、風扇兜頭吹,餐餐都要飲凍奶茶、凍檸茶,雪糕四季不離手,導致體質偏於虛寒,是故吃素期一減少溫熱膩滯食物(如煎炸油膩、肉類扒類等),體感就轉涼了。陳醫師解釋這是倒果為因的問題:「吃素後感覺遍體生涼,不是因為素食寒涼,實則是你本身底子太寒,一時沒能力平衡。」

 

醫師的素食體驗
陳皓天師承李宇銘博士(Dr. Vincent Lee),李博士亦是素食者,經常舉行講座及診所宣揚素食理念,指出肉食是現代文明病,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症、癌症、便秘的肇因,理由是動物脂肪會導致身體氣血堵塞。相反,素食可讓氣感較強。陳皓天在國內實習期間嘗試吃素,一開始是吃蛋奶素,也會夾窩邊菜,吃着吃着,身體越來越好,他也吃得越來越素。

他說,以前的他容易便秘,每到下午課就飯氣攻心,常常打瞌睡,暗瘡由背脊長到頸部。現在的他大便通暢,精神奕奕,實習期整日跑來跑去也不覺累,身心平和,與人相處不會太執着,不易忟憎,情志更通達,視野更寬廣,對整體健康有重大改善。(更多精彩內容請看614期)

 



想睇更多關於615期溫暖人間內容,請即加入成為電子版會員,以支持溫暖人間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弘法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