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並非享受 洛卓尼瑪仁波切

644
麥農
方方土 /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特此鳴謝。

在創古仁波切的荼毗法會中,出現一位高高瘦瘦、皮膚黝黑、不怒自威、令人敬畏的仁波切。從大眾對他那種恭敬的態度,可想而知,仁波切在噶舉傳承中的地位。然而,大家都對他敬仰,他卻謙稱自己沒有什麼修行功德,「可能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也可能是大家第一次看到我,有一種莫名的新鮮感。」

他不僅謙沖自牧,而且刻意避談出生時的各種瑞象;雖然他出身藏區,但卻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無論是深奧的學術字眼,或是時下的潮語,他都能琅琅上口。他就是第九世洛卓尼瑪仁波切。

644

 

在宗教的氛圍中建立信心

洛卓尼瑪仁波切 1965 年出生於青海玉樹結古鎮的禪古寺附近,家中務農。他十九歲剃度出家,而他與佛教的緣分,可說是與生俱來。他說:「我就是在佛教的氛圍中長大的。」

「我家就在禪古寺附近,禪古寺有四位活佛,而我父母親對創古仁波切特別有信心,村民們對他也特別敬仰。大家時常祈禱,仁波切能夠早日示現在眼前,讓大家親近他、禮拜他。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潛移默化的。」

1984 年,因緣具足,創古仁波切首次回到故鄉。「村民們知道消息後,從四面八方蜂湧而來,聚集在禪古寺。由於村民們跟仁波切時隔太久沒見,當大家看到仁波切時,沒有一個不被感動淚流,大家都排着隊向他頂禮膜拜、請求加持。大家還會把過世親人的名字寫給他,請求仁波切為親人超度;而禪古寺附近的一些噶舉派僧人,也前來拜訪仁波切,請他加持、灌頂,求取修法的口傳。」

「請求加持接見的信眾不計其數,仁波切從不拒絕,也不曾有過任何怨言,他總是慈悲地隨順大眾的請求。」創古仁波切慈悲攝受,不僅安撫了無數的信眾,亦令年輕的洛卓尼瑪仁波切萌生起出家的念頭。「聽了創古仁波切的開示後,我心中湧出出家的念頭。不過,那時候禪古寺比較簡陋,也沒有佛學院,於是我請求父母親的同意,讓我可以追隨創古仁波切一起學習。」

獲得父母親的首肯後,洛卓尼瑪仁波切便跟隨創古仁波切前往尼泊爾,學習《一知全解》的灌頂口傳等佛教經論。然後依創古仁波切和堪布卡塔仁波切的指示,到佛學院跟隨桑傑年巴仁波切、堪布竹清加措仁波切等學習大五明等課程,並在蔣貢康楚仁波切處接受比丘戒,及嘉察仁波切的灌頂。仁波切就這樣留在尼泊爾七、八年學習佛法,直到1992年被證為「第九世洛卓尼瑪仁波切」。

644

洛卓尼瑪仁波切在創古仁波切(上圖右)與堪布卡塔仁波切(下圖右)的指示下,前往佛學院完成五大明等課程。

 

實修經驗更為重要

認證後的洛卓尼瑪仁波切並沒有急於四處弘法,而是決定回到青海的禪古寺閉關。「雖然我被任命為第九世洛卓尼瑪,但我自問修行佛法的功德並不多,於是請求創古仁波切允許我閉關修行。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仁波切,不能只有知識上的學習,而缺乏實修經驗。」

在獲得創古仁波切的批准後,洛卓尼瑪仁波切旋即進行三年三月的「那洛六法」閉關訓練。一踏入閉關中心,便像是與世隔絕。「除了在院子中可以看到高山、天空,其他的什麼都看不到。」閉關的生活也十分刻苦,「每天早上四點起床修行,直到晚上十點才能回到寮房休息。」不過寮房中並沒有床,只有禪修椅,也就是說,在三年三月閉關的期間,閉關者是不能躺下來睡覺的。對於這一切,洛卓尼瑪仁波切卻樂在其中,覺得「閉關是人生中最為開心的事」。

 



想睇更多關於644期溫暖人間內容,請即加入成為電子版會員,以支持溫暖人間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弘法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