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老師注入 正念能量

628
一文
可人 /部分由香港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提供,特此鳴謝。

座落屯門青山灣的香港珠海學院,建築新穎獨特。在面對赤鱲角海天一色的圖書館裏抄經、在景色怡人的玻璃室內茶禪、在往返住宿的黃金海岸沙灘上來個慢步禪行,聆聽一眾法師及導師幽默有趣、意義深刻的講座,令參加這次退修營的三十名老師最受用的,莫過於能學習到應用於行、住、坐、卧的不同禪修方法,讓身心靈充分獲得放鬆休息,補充足夠正能量。

教師工作繁忙,身心備受壓力,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小學校長會與香港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這次三日兩夜「禪悅360」正念教師退修營,目標是加強佛德科老師對正念禪修的理解和運用,藉此強化老師的心理質素與教學技巧,建立正向的生活態度,向學生言傳身教。小學生也需要正念禪修?國外早有研究顯示,正念禪修對小學生的學習有正面幫助。香港早於多年前,已有大學、新生會等機構,向中小學生推動不同形式的正念修習項目,成績斐然。

 

這次退修營筆者未能全程參與,僅體驗寥寥數節已受益匪淺,想必全程投入的教師們,必定碩果纍纍。接下來筆者將分享自己與受訪教師的感受,以映照眾善信推動佛化教育的努力成果。

 

機鋒問答開智慧

佛學研究中心總監淨因法師,以講座「中國禪概述」為本次教師退修營開端。一開始,法師便以有趣之互動與例證「喚醒」老師們,去除了「我」、「我執」的欲望,真正的快樂與幸福才會到來。之後法師簡介禪是什麼,以及禪法的分類。他以幽默的禪師風格與在場老師做機鋒問答與對話,透過生活中的事例分析、詼諧入境地引領大家思考「空有」、「無常」、「因緣和合」、「緣起」、「假中空」等佛學要義。

法師也指出正念禪的核心是安住於當下。在日常修習中,當下生起的這個念頭如果是正念,妄念便沒有生長的空間。我們的心如同稻田,要除去稻田中的雜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種下莊稼,「有正念的地方,妄念就少」。法師也提醒老師們,應將正念禪修呈現的有效思考應用於生活層面,以增加我們的幸福感。

淨因法師為大家講示「中國禪概述」,與老師們妙問妙答。

 

慢步禪行找平衡

梅村香港的法師們引導行禪。行禪不難,只是一種配合呼吸而邁開腳步的走路方式,這是筆者初時之愚見。可當筆者專注呼吸,一吸一步、一呼一步,卻發現自己竟然被這種緩慢的步伐導致差點失去平衡。可當筆者想專注呼吸同時找回平衡時,卻發現眼前的人已越走越遠,身後的人更陸續迫近!這種對外境的焦慮,使筆者稍為慌張,原來我連專注於自己時也需要看別人的臉色!這便是香港人的常態,被生活推扯而非活着。然而禪是內求的,所以筆者當下決定向外在世界躺平,「我就爛,我就慢」,也不理旁人目光,反倒重新掌握了當下的呼吸與步伐,這才真正行了一趟禪。

 

梅村法師帶領禪行,原來細步慢步對現代都市人亦是一種生活調整。

 

正念與靜觀生死

當天同時有《正念的奇蹟》電影分享,筆者自不作劇透,然而這一齣電影,卻讓教師們引出生死教育的疑問。活動搞手之一的王冰博士很用心,特意在第二日的「講座暨工作坊:繪本、遊戲與靜觀」中,臨時加入生死教育的環節,並以親子經歷指出提早進行該教育之重要性。事實上,人的生存方式很大程度是由他們的死亡觀所塑造的,若你相信佛教的因果論與因緣法則,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行善避惡。王博士有關生死教育的分享亦觸動筆者:她的孩子在年幼時,有一天突然跟她說自己不想長大,因為自己長大了便意味着媽媽會老、會死去。誰能料到孩子在不知不覺間已知曉離別之苦?這番言語背後,又蘊含了孩子多少藏在內心的愁緒與惶恐?那麼對教師而言,生死教育到底是未雨綢繆還是亡羊補牢?王博士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卻利用繪本,在實際操作上與老師共同探討。她先以寵物的死亡作為對小孩生死教育的切入點,然後小至姿態動作(與小孩平視)、大至死亡意義(一行禪師:死亡從來沒有發生,他們只是改變了生命的形態)等,都為教師提供了參考,而其中之重點便是「同理心」。生死離別對大人而言可能平常,但大人絕不能以自己的平常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大人不須給予任何情緒上的命令,只須一同感受離別中流露的感情即可,因為對孩子當時而言,更重要的是陪伴,而非說教。

老師們跟隨衍傑法師聲音帶領的「慈心禪」進行每日的「日常修習」。

 


受訪教師 分享篇

佛教黃焯菴小學
歐陽璟姿助校

我體驗過不同禪修,曾教導小孩,卻仍在摸索最好的方法,教材亦更新中。這次體驗寶貴,在短時間內體驗眾高僧指導,尤其是阿贊耀法師,內容簡單、深入淺出、寬大為懷。「你如何照顧自己?」法師簡單一句,已使我眼眶含淚。其實教師們一直身心俱疲,這三日兩夜,讓我們有時間去思想、沉殿,體驗非常舒暢。我常認為禪修「送禮自用兩宜」,我會將自己所學的,分享給身邊的同事與學生。加入正念,很多事情都能得到昇華,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又或是我們祝福自己、祝福他人,原來慈悲真能慢慢培養出來的。我們教師應對學生慈悲,無論好壞。作為訓導老師,我曾經認為「訓導」與「慈悲」是衝突的;習禪後,我認為自己能降下火氣,笑着與學生聊天、指導他們。現在我最希望一眾教師能同心協力,去營造像退修營的氛圍,這是佛教學校應該具備的環境。佛教的種子如何生根發芽,其實是需要滋養的,而這些滋養,就是我們新的老師、新的體驗與不同的體驗模式。希望日後仍有這些課程讓我們去感受,好讓教師們回去分享給學校社群。

 

佛教中華康山學校
潘雅詩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