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k Hanson 解構心靈與大腦

整理:麥農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本文輯錄月前由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舉辦的講座「 佛教靜坐實踐:傳統的教法和現代運用 」, 其中一位講者 Rick Hanson 的演講內容。

講者簡介:

美國人,神經心理學家、靜坐導師。 泉源神經科學和觀慧學院(Wellspring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Contemplative)創立者之一,身兼《 智 慧的腦學刋 》(Wise Brain Bulletin)編 輯,其他著作包括 Buddha's Brain: The Practical Neuroscience of Happiness, Love and Wisdom, Just One Thing: Developing a Buddha Brain One Simple Practice at a Time 等。

Rick Hanson 指出,依佛陀教法實踐,雖然不需要知道我 們的腦神經是如何運作也可覺悟,但是他認為腦神經科學的研 究成果,對於個人的佛法實踐和修持有所助益。他相信心和腦 是相互影響的,腦的改變會影響心靈;反之,心靈有所改變,腦神經結構亦會隨之而改變。 他更認為要培養心靈的某些特質,必須讓你自己先擁有它相關的經驗。

 

什麼是心靈?

什麼是心靈(mind)? 根據大腦科學,心靈指的是信息 (information)以及相關連的處理。信息是非物質的,是無法觸 摸的,雖然測量一個用物質去表徵非物質的信息,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是日常生活中不乏此類例子。例如我們用實質的文字去表達抽象意思,透過說話音波傳遞意思;雖然是非物質,它仍能通過各種自然方式傳遞。

然而,很多神經系統裏的信息是沒被察覺到的。比如走路,個體的感覺運動機制如何運作我們是無法覺知的。同理,身體各處的信號如何持續不斷地傳達到大腦,這過程我們也很難覺得到。

 

心和腦的關係

神經活動是心靈活動的必要條件,甚至有可能是充分條件。因為神經系統局限、控制以及建構我們的心靈。心理學家 Donald Hebb 說過,當神經元被激發時,它們的相互串連會形成新的神經迴路。換句話說,心靈活動的重複性會塑造出神經 架構。 這是可以藉由集中注意力的覺察來達成。比方說的士司機常在城市裏來回穿梭,這會在他的海馬回裏的神經原之間建立起連結,使之得以記憶整個城市的地圖。

然而,心靈與大腦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試想像今天你跟朋友的對話,你了解他說的話以及話中的蘊含,話裏頭的信息有着自身的邏輯,這些都會進入你的神經系統。假設第二天你們又再談論同一個話題,同樣的事件,這將會由根本的神經結構所呈現,但過程會有些許不同。甚至簡單如一加一等於二的概念,每次都會由不同的神經元及突觸( 一個神經元可以經由突觸將信息傳送到另一個神經元 )去傳導。再者,我們今天重複性的心靈活動會改變大腦,進而影響我們明天的心靈活動。

神經活動與心靈活動互為緣起,也相互影響的。起因可以有兩種方式,由心靈影響大腦,或是大腦影響心靈。大腦跟心靈分別是物質和非物質,一個兩種不同範疇的單一統合系統。換句話說,可利用大腦去建構心靈,也可以用心靈去改變大腦結構,然後再讓大腦改變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心靈變得更好。

 

注意力能塑造大腦神經

注意力就像是集合了聚光燈與吸塵機──照明的同時也把所照見之物吸收進大腦裏。心靈所關注的面向會塑造我們的大腦。所以如果一個人把心思都放在負面情緒跟思維,大腦被這種方式激活,會產生壓力。反之,如果把心靈關注在正面的事物上,大腦會因為被這種方式激活到不同的區域,人會變得比較有彈性,也比較能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的難題。

我們知道了心靈可以改變大腦是重要的,這提醒我們不要沉溺在負面思維裏,因為這樣會把大腦塑造成一個慣性負面思維的架構,以至於招致更多的痛苦。明白到我們的想法和情緒,會給身體帶來改變是很有用的。譬如說,修持佛法雖然剛開始看不出有什麼明顯不同,但日復一日的訓練,其實已塑造了我們的大腦。即使是短時間內看不出成效,但我們知道這些訓練已經在大腦結構裏起了作用,所以我們能夠具有信心或者信仰,知道最終這些修持會帶給我們好處。

由於神經活動跟心靈活動是互為緣起的,人的神經系統是被來自個人心靈以及個人生活文化背景的種種信息所驅動的。 此刻的經驗也是取決於腦神經架構,而這個架構也是古時生物體為了適應當時的環境及生存條件所塑造出來的。所以現在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或思想,其實背後有着極其複雜的起因,其源頭或可追溯到神經系統、人生和宇宙本身。

知道這點後,我們才意識到自己執以為真的「個人」情感、思想,其實並非那麼「個人」,因為很大程度我們的大腦結構的塑立是非個人原因的。那麼,我們便可以對自己的「自我感」、想法以及一些所謂的個人感覺,不再那麼執以為真,也不再那麼認真看待。

培育心智的三種方法

首先以開放接納的態度去觀照,這種訓練對心靈有一定的幫助。另外依據八正道,佛陀開示我們的兩種方法:去除負面和增強正面。

心智的訓練是整體的學習,對於身、口和意的轉化都有所助益。早晨的靜坐能讓你接下來一整天的精神更為集中;習慣性的祝福他人能培養慈悲心。這些心靈的改變需要大腦的改變,而神經心理學對於「學習」的研究,告訴了我們如何改變我們的神經架構。

學習意味記憶,而記憶又區分為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外顯記憶像一個儲存對這個世界的陳述性知識的大倉庫( 比方說,什麼是靜坐?)。而內隱記憶是程序性知識,是指如何做事情的知識。外顯記憶的內容( 比方說對佛法概念性的知識 )固然重要,但內隱記憶對於我們的經驗、行為及達致覺醒的路有着重要的影響。內隱記憶包含了大部分對我們靈性修持所需要的內在力量。這些內在力量包括了正念、仁慈、美德正面的情緒和智慧。其中有些內在力量是經由一些負面經歷所發展出來的,但絕大部分還是需要透過正向的經驗去培養,比方說經常感謝別人可以培養感恩心,常常慈悲別人能讓自己的心變得柔軟。很遺憾地,大腦將正面的經歷轉化成正面的腦神經結構時會遇到瓶頸。

研究人員發現,人的回憶有着正向偏差(positivity bias)。人傾向於將痛苦刪除於記憶之外,但是,內隱記憶卻有明顯的負面偏差。比方說,大腦在從痛苦中學習來得比從愉快中學習快。相對於愉快的信息,不愉快的信息會被記憶得比較深切。在一段關係中,負面的相處比起正面的來得有沖擊力。如果一天發生二十件事,其中十件是開心的,九件是中性的,也就是無關痛癢的,只有一件是 不開心的,你認為自己會把心思都放在哪件事呢?這是個惡性循環,越是關注負面經驗的結果,在負面經驗中的學習就越快,也進一步增加了人的消極性。

 

創造和激發正面經驗

大腦之所以演變成有此偏差,是因為負面經驗在求存上比起正面的經驗來得有急迫性,也因此不愉快的經驗在記憶系統會很快將負面的心靈狀態轉變成持久的負面神經特性。結果大部分的正面經驗就像水一樣流過,而負面的經驗就像小 石子一樣會被留下及保存,所以正面的經驗在當下雖然帶來愉悅的感覺,但從長遠的的角度來看,它們就跟沒發生過一樣,對大腦的影響微不足道。

這種大腦的特性對於修持而言有着深刻的蘊含。它意味着我們傾向於在負面經驗中過度學習,而太少在正面經驗中學習。就好比去聽一場佛學講座,當下法喜充滿,過了一天後可能那些喜悅便如船過水無痕。大腦在負面經驗中學習的表現很好,但在正面經驗中學習的表現卻很差。這種負面偏差削弱了心智訓練,也妨礙修持的進展。一些難得的喜悅、慈悲心和洞察力的展現,往往都不能持久,這是令人失望的事。此偏差在佛法的教學及修持、心靈的療癒與成長,以至覺察力的訓練都會成為弱點。

幸好在針對人類及動物的學習研究,不僅揭示了負面偏差,他們也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方法。首先,你要找尋或去創造正面的經驗。比方說,平靜放鬆地呼吸,或喝杯解渴的飲品,可能會找到慈悲和仁愛的感覺,因為大腦就像老式錄音機一樣,如果要錄下歌曲,你必須先播放那首歌 —— 去激發正面的心靈狀態是建構正面腦神經特質的基礎。

第二,盡可能透過持續時間和強度等方式去豐富正面經驗。第三,幫助你的大腦全神貫注在正面經驗上,以啓動內隱記憶系統。這就好比生火一樣,首先你要燃點它,然後添加燃料,接着你全神貫注在這温暖之中,這過程一般只需數十秒。 當然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加長時間。

 

要培養某個心靈特質 須先擁有它相關經驗

一天做幾次這種修持,你得以把這有益的經驗編織進你的大腦和生命。再者,如果試圖培養某個心靈特質或內在力量,比方說,寬恕、定力和意志力等,可以讓自己先擁有相關的經驗,再試着專注於把它們「帶進」大腦。這並不是享樂主義或依戀於正面經驗,我們期望眾生幸福,也為了眾生的福祉而努力; 然而,我們自己也是眾生的一員,我們致力於讓大眾都擁有好的心靈狀態,當然應該包括自身在內。將心靈安置在種種正面經驗中,隨着時間過去,我們的大腦也漸漸地塑造成型,內在力量和平靜會增加,進而形成我們的本質,這樣一來積極的修持心智慢慢地也不需要了,就好像到達彼岸後,來時乘搭的木筏不重要了。

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對培養心智有所助益,所以值得特別關注,尤其是在欲求跟止息欲求方面。在漫長的演變及成長過程, 大腦漸漸發展能力以滿足本能的三種基本需求:安全(safety)、滿足感 (satisfaction)和與他人的連結 (connection)。

當我們的基本需求被滿足後,大腦默默地回到靜止狀態,並於此狀態中指揮身體充電與自我修復,此狀態下心靈也處於平靜、滿足跟充滿愛的感覺,但這並不是覺悟,只是此休眠狀態下的大腦很少受干擾,也很少欲求。

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這種因缺乏而造成的擾動,便令大腦開始採取三種反應:戰鬥(fighting)、 逃 走(fleeing)和沉默不動(freezing),並指揮身體產生種種生理反應,諸如加強免疫系統等,而心靈層面也會因得不到三種需求而產生恐懼、沮喪、頭痛,這種反應是大腦的模式,自然化的運作,屬生物層面的。之所以苦是因為在生物性層面上對我們不利。然而,因為負面偏差 (negativity bias)的原故,使得我們在遭遇到一點危險、損失或分離便反應得很脆弱、易受傷害,而大腦過度在負面經驗中學習,這慣性將進一步塑造大腦神經結構,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當現代人不需要再那麼關注生存問題,而把焦點進一步放在追求自己以及他人的福祉上時,這種過度在負面經驗中學習的反應模式便帶來了弊端。再者,佛陀的教法,鼓勵人們擺脫這種既有反應模式,而培養出靈敏的洞察,以及培養出心靈的敏感性。雖然我們無法擺脫人對安全、滿足感和與他人連結的三種基本需求,但是我們可以訓練自己的心智使之積極、靈敏,我們可以重複讓自己感覺及意識到自己是安全的、滿足的、與他人有所連結的。

主動讓這種感覺自內在升起,而非一味地對外在因素被動的起反應,就像擺渡人一樣,你控制着滿載着種種心靈活動的船,而非由外在因素影響你。不讓自己的心靈活動交由反應模式去運作,在遭遇不幸的時候,我們也能恢復得快一點。 在佛教脈絡裏,專注力、智慧以及種種德行都是值得培養的心靈特質,要有效的培養出這些特質,則必須漸漸撲息貪愛(craving)。

 

按:文章未能交予講者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