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智慧

376
常霖法師

一位公司主管在學佛之後,知道對待別人必須要有慈悲心,工作時也學習不要斤斤計較,所以就常常主動幫忙同事,過了一段時間,她發覺大家都把做不完的工作交給她,然後準時下班,而她自己卻要時常加班到很晚。另一個部門的主管告訴 她:「對別人寬鬆就是難為自己。」於是她便萌生放棄對同事慈悲的念頭,但還是來問我的意見。

我告訴她,首先要弄清楚「幫忙」的意義,例如要真的幫忙一些貧窮的人,是不斷供應他們生活所需,還是教導他們自力更生?所以「慈悲」是必須的,但也要同時有「智慧」才行。

幫忙同事時,要教導他們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方法,這才是智慧。因為幫他們做,反而會讓他們失去成長和進步的機 會,所以不幫忙做絕對不是計較。慈悲應該用在理解他們的難處,以及幫他們找到較有效完成的方法,而不是把他們的工作 攬在自己身上。而另一位主管「對別人寬鬆就是難為自己」這種說法,就是站在利益的角度上考量,反而有點計較了。

慈悲是快樂之本,沒有慈悲心的人不 可能快樂。對眾生慈悲是必須的,但也不能忽略對自己慈悲,當然也不能縱容,否則就是有慈悲、沒智慧了。

在心中建立正能量,才可以用正能量影響他人,等於灌溉心中善良的種子;逼得自己太苦,做不到時又常常自責的傷害性很大,如果因此累積負能量,就像灌溉痛苦的種子,不單只幫不到人,連自己也幫不了。

智慧就是除了放下,還要在適當時候提起和承擔;除了承擔,也要在適當時候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