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有個樣 ?

開悟,

向來是一個生人勿近的名詞。

不是開口就錯, 就是閉口也錯。

原因是,

即使如何去說,

都會引起誤導。

我想問,

不開口不閉口,

不也是一種誤導嗎?

佛說,

法門有八萬四千個,

其實就隱喻了,

開悟有八萬四千種。

吓?

那祖師們怎替門徒認證?

證,

這個字也被誤讀得離譜,

證,

絕對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對照表,

而是「認出」那個「能力」,

那個「能力」是?

一種既寬廣又集中的覺察能力。

這等於沒有人要理會你的「吃相」如何,

而是要「認出」你有沒有「吃」的能力。

拯救心的末日

世界末日平安度過了,地球依然在轉。有誰會留意我們的心、我們的念,很多時比處在末日更恐慌呢?

記得《 唐山大地震 》這齣電影嗎?幾歲大的龍鳳胎,被壓在一塊大石屎板下,兒子哭喊着「爸媽,救我!」女兒已不能說話,只能用摸來的石頭,吃力地擊出聲響。拯救的人無法把石板移走,只能設法翹起一邊,也就是說,當石板翹起時, 其中一個孩子就會被壓死。兩個孩子快沒氣了,救命的人不斷催促媽媽做抉擇:「救哪個?」媽媽哭喊:「兩個都救。」「不行,只能救一個!救哪個?」那是催命符,媽媽茫然地吐出:救弟弟。這三個字像鑿石一樣,烙刻在半昏迷的女兒腦中。

她命不該絕,從屍堆中醒過來,爸爸的屍體就躺在身邊。媽媽和弟弟已被轉移到別的地方。孑然一身的她,本來有很多機會可以重覓親人,但「救弟弟」三個字讓她深信媽媽不再要她,既然如此,還有什麼親可尋呢?她帶着這份刻骨的傷痛和怨忿,從童年走到中年。

老和尚的修行方法

趙州禪師晚年時,已經是一位很出名的禪師,很多人向他請教佛法。

有一次,一位禪眾問他:「老和尚,你現在還有修行嗎?」因為他覺得老和尚已經很了得,應該不用再修行了。趙州禪師說: 「有。 」那人聽到很高興,追着問:「請問你用什麼方法呢?」心想這些方法一定很好,只要自己學了,不就跟老和尚一樣高明?於是很高興地豎起耳朵來聽,老和尚答:「我覺得睏便去睡,肚子餓便去吃飯。 」

那人有點失望地說:「這些事三歲小孩都懂啦。 」趙州禪師說:「對,三歲小孩都懂,但八十歲的老人卻也做不到。為什麼呢?你們吃飯時千般計較,睡覺時就萬般思量,吃飯時根本不是在吃飯,睡覺時也不是在睡覺。你們沒有專心,做一件事時卻想着另外的事。 」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人就是這樣子,因為太多妄想執着,所以生活和修行便不相應。修行是要把妄想執着對你的影響慢慢地減少,不用強迫自己,但也不能隨便和懶惰。有句話說: 「做事要快,但不要急。 」 其實這就是修行。

為善需要堅持

衍陽法師講座輯錄「 清醒地將錯就錯 」之四

衍陽法師在上文教我們如何認錯,以改善人際關係,但有些時候,錯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那麼,我們便要對自己的信念多一份堅持。但當我們的堅持得不到好結果時又怎辦?今期法師教導我們對善念要有一份堅持,不要放棄行善。

陽:衍陽法師 眾:觀眾

陽:每一個人的要求都不同,每一個人的看法都不同,每一個人想要的都不同。我們在任人宰割的時候,如何能對自己的信念多一份堅持?

可能你會問:不是說堅持下去就會有轉機嗎?為什麼別人堅持,我也堅持,而我的堅持卻得不到好結果?人天生有種力量,是可以自我超越的,如果要你每日抱住一個西瓜走回家,你會覺得很難。但懷孕的時候,你知道肚子裏的不是西瓜,是一個小生命的時候,你能不能?

眾:能。

與疼痛共處的妙方

2020 詠給.明就仁波切

親授線上課程 第十堂開示摘要

日期:2020 年 6月 14 日 下午 11:00

 

疼痛是快樂或痛苦取決於你

疼痛本身有可能帶來快樂,也有可能引起痛苦,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有時候,人們會說自己真的不喜歡炎熱的天氣,夏天的時候在室外走,感覺自己無法呼吸,覺得非常難受,每走一步都很不舒服。然而你到了健身房,運動之後,你決定要去做蒸氣桑拿。桑拿房裏面非常熱,而你感覺很享受:哦!終於感受到這種熱力了。桑拿的熱度,和外面的高溫,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然而當我們的心認為這是對自己好的,你會花錢來這裏感受熱力。那麼,健身房外面的熱度,是痛苦的成因;而健身房裏面桑拿的熱度,是快樂的成因。這都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疼痛。

 

佛像經書損壞了,怎辦?

那些已經損壞,或者斷斷續續,已經看不清楚的講經光碟,請問應如何處理?佛像壞了、經書壞了又應該如何處理?

損壞的講經光碟可回收再造。迎請佛像、經書回家後,應以禮敬、慎重的態度小心供奉,盡量避免因粗心大意致令佛像、經書破損。再者,經上有云修補佛像、佛經有無量功德,即使佛像、經書破損,只要我們有一份尊重心,可修補後繼續供奉,不應生厭棄心。若破舊至無法修補則可在潔淨的地方火化。

為什麼會頭頭碰着黑?

最近我頭頭碰着黑,我婆婆說因為這個月是我的陰月,所以諸事不順。請問法師什麼是陰月?如何化解?

佛教並沒有陰月之說,只是你認為自己近來諸事不順,頭頭碰着黑,所以才會認為是什麼陰月之故。其實人生際遇難免有順有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正好說明諸事不順是常有的事,毋須掛礙。要化解不安應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在「不順」的事件上多反省、懺悔、改過,並每天早晚念誦《 心經 》廿一遍,若早上時間不足夠,可於早上念十遍,晚上念廿一遍,令自己心境平靜,只要能定,就有智慧處理事情,事情處理得宜,自然諸事順利。

如何消除對海難的恐懼

早前的南丫島海難事件,令我甚為不安,我每天上班都要乘搭渡輪,每次上船也十分恐懼,晚上更發惡夢,請問我應如何做?

海難是一件不幸的事件,全港的人都感到難過,你有不安感是正常的,但凡事都會過去,亦應知道意外是偶發事件,不會經常發生 的,所以,不用過於擔心。若仍感不安,可每天念《 心經 》回向給死難者,也回向給自己消除恐懼,保持心中平安。有時間可多往正信的佛教道場聽經聞法,多聽經聞法可以開智慧,令自己明白事件 的真實面;亦可多誦經、念佛,藉修持可得定力,能令自己可以得到智慧與安心。

克林頓從「掃食」到素食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進行的全球疾病和健康報告顯示,暴飲暴食引致的疾病和死亡,在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排名中,已超越饑荒和營養不良,反映源於過量進食的醫療負擔正在急速上升。有參與是次研究的澳洲科學家直接指出 :「現在全球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疾病負擔,源頭已由吃得太少,漸變成是吃得太多。」這個諷刺的現象,在某些國家或早已出現,但在全球性的層面,今年還是有研究以來的第一次。

假如要找以上研究報告的最佳「代言人」,前美國總統克林頓應該是其中一位。克林頓當年是海內外馳名的「掃食」者,國際級的「食物焚化爐」,鍾情漢堡快餐和垃圾食物,見識過他食量的人都以「驚人」來描述其進食的速度。面對其毫無節制的飲食習慣,克林頓的醫生一直想辦法要他減肥和注重健康,但他一直不放在心上,直到卸任後四年的 2004 ,當年才五十八歲的他,突然因心臟問題入院,要靠做搭橋手術才逃過一劫。繼續暴飲暴食的他在 2010 年再次需要進行心臟手術,醫生跟他說其心臟問題本來已有家族遺傳,加上他糟透的飲食習慣,若再不減少血管內脂肪的堆積,心臟再出事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