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鬼的報應
佛弟子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在他證得阿羅漢果時,已得到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 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故尊者對一切的境界都通達無礙,並能以神通力遍往地獄與鬼溝通,觀察眾生受善惡果報的情况。
有一天,目犍連尊者在恆河的岸邊徘徊,等候機會向有緣的眾生開示佛法。 此時正是暮色蒼茫的黃昏,恆河兩岸的人民漸漸疏散歸家。 目犍連尊者想到夜間弘法不便,於是就在岸邊靜坐。 這時和暖的晚風輕輕吹拂岸邊的棕樹,天空閃爍着點點繁星,孕育萬物的大地開始歸於寂靜。 不久,目犍連尊者的道眼,見到恆河的岸邊上聚集着很多的餓鬼,想取水來解除飢渴。 但卻有一個兇惡的守河鬼,揮動手中鐵杖前來驅逐,眾餓鬼因此不敢走近水邊。 目犍連尊者端身正坐,目睹 餓鬼狼狽哀號的淒慘境况,就把他們叫過來,與之開示佛法。 眾鬼也向尊者一一請問其罪業的因緣果報。
動物名號改稱
對於動物,人們給牠們的稱呼或叫法, 會影響人們如何對待動物。 例如,「狗屋」和「狗竇」,聽到這兩個稱號我們就知那人是如何對待和看待狗隻了。
一些愛護動物者提倡轉個方式去稱呼動物和動物相關事物,Joan Dunayer 寫了本書 《Animal Equality : Language and Liberation》 提出一些改變,如:
將「魚缸」改稱為「水族監獄」(Aquaprisons)
將動物園裏的動物改稱為「囚 犯 」(inmates)
將cowboys牧場牛郎改稱為「虐待牛者」(cow abusers)⋯⋯ 等等。
非常好。 這會很有效地改變人們對待動物的方式。
我們可以作出更多的改稱,如:
將「倉鼠籠」改稱為「倉鼠劏房」
將倉鼠「跑步轉轉輪」改稱為「永遠走不 完的機器」
將「雀籠」改稱為「雀鳥獨囚室」
將鬥牛勇士改稱為「殘暴虐殺牛狂徒」
將賽馬、賽狗改稱為「強迫動物跑動作 賭博行為」
將海豚、海狗表演改稱為「非自願重複謀生動作」⋯⋯ 等等。
也許你會說:「『非自願重復謀生動作』、『劏房』、『永遠走不完的機器』⋯⋯ 人的生活其實何嘗不也這樣? 」
皈依有沒有次數限制?
我已經皈依,但朋友說可多次皈依,可以嗎?
真正的皈依一次已經足夠,但若要皈依多次亦無不可;各人皈依的理 由各有因緣,有認同佛教而發心皈依三寶者、有因親友引導而皈依、 有自覺與皈依師有緣者,也有因為希望與善知識結緣;不管皈依的因 緣為何,能發心皈依畢竟為自己種下佛法因緣的善根種子,無論皈依多少次,都是發願終生盡形壽皈依三寶的。
新春偶感.日日是好日
禪門有一則公案:有一次,文偃禪師要考驗僧徒的禪定功夫,於是向眾問道:「我不問你們十五月圓之前,只問你們十五日之後如何? 道一句出來!」
結果無人敢答,隨後他又自答道:「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是什麼意思? 文偃禪師想藉 此一問,掃除學人對於前十五日、後十五日的妄想執着。其實,「日子」本身無好壞的分別,它是大自然的規律,周而復始,萬古如是, 只是凡夫對日子生起分別心而已。 這分別心是從意識而起的。 它經常攀緣外境而生起憎愛、順逆等煩惱, 作業受報,輪轉生死。只要消除這分別妄想,令它回復到清淨的本體上,就是走上正道了。
「日日是好日」,並非指「天天都是黃道吉日」。 它的意思是要修行人脫離對吉日、晴日的偏愛,凶日、陰日的憎惡。正如《 信心銘 》開宗明義說:「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日子過得好或壞,不應從物質的享用或自我心情的感受來作衡量,更不應執着外境而產生煩惱。 何謂執着外境? 簡單來說,即是六根執着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 味、身貪觸、意貪法,因而擺脫不了煩惱,造業受報。
培養幸福的習慣
梅村上村 2012 年 6 月 19 日
坐在這裏,我聽到下雨的聲音。 我覺知我 和我的僧團同在,享受着此時此刻。 在正念當 中,這是快樂的一刻。
非思維(non-thinking)是禪修的成功秘 訣。 當思維浮現,接觸對象時的第一印象便失 去了,你就失去了活在此時此刻的機會,失去 了跟自己的身體和周圍的環境的連結。 反之, 當你覺知自己所接觸和感受的,就能觸及身體 和環境裏,讓我們得到滋潤和療癒的生理和心 理因素。
如理作意
在一切心所( 心理活動 )中都普遍生起的 心識功能,共有五種,稱為五遍行心所。
生命佛學成長班
生命佛學成長班
《温暖人間》與袁尚華教授講堂首度合辦為期四十天的「生命佛學成長班」網課,方便來自港九新界,甚至香港以外的讀者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