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一覺移民夢

她生長在一個很有學識的家庭,父親是醫生,兩姊妹受到父母悉心的栽培,有豐富的學歷和閱歷。本來住在國內,由於父親人脈廣,她經常有機會周遊列國。談戀愛了,對方是位有抱負的生意人,在經濟基礎穩固的情況下組織了小家庭。兒子出世了,為了下一代,他們决定移民國外,最後選擇在美國一個大城市落腳。

她在一家大公司當中層職員,丈夫累積了些經驗後,便雄心勃勃再開創事業,他們不覺得慶幸,因為一切都是努力得來的結果。

兒子逐漸長大,結識了許多朋友,亦沾染了外國人不羈的作風,小女朋友如走馬看花,這本來已令人頭疼,但最傷腦筋的,是丈夫的生意一直沒起色,老本貼了一筆又 一筆,接着,兩人都要分別借貸應付。她的工資必須負擔多項開支,實在吃不消。她多次提出把生意結束,但丈夫覺得希望就在前面,捱一捱定會有轉機,但後來卻轉口風,說自己一生從未失敗過,怎能就此結業?如何有面目見江東父老?為此,本來親密的倆口子,時時為錢為兒為這為那,不是小吵就是大鬧。 兒子聽得心煩,索性經常不回家。

攝影面對負面情緒

現代人工作緊張,壓力又大,加上社會上爭論多,傳媒又不停渲染,很多人都少不免有負面情緒。覺察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時,不要抗拒或者逃避,而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原因引起,找到源頭才容易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攝影就是其中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我時常都隨身攜帶一部輕便照相機,可以隨時隨地把身邊美好的事物以影像捕捉下來。在拍攝的過程中,時常去留意一些美好的事物,有助自己舒緩煩躁的心情,思想亦會變得更正面和積極。

這個過程有助陶冶性情,不單是拍攝者,即使是觀看照片的人亦會有所感受,在生活上的覺察能力也會提高。時常保持心情愉快,對負面情緒的免疫能力便會自然增強。

每次拿起照相機,看到有感覺的東西便拍下來,這個過程已經是禪修,因為是專注在生活每個當下,所以禪修不是很高深的,應該要跟生活一起,行住坐臥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改善關係先認錯

衍陽法師講座輯錄「 清醒地將錯就錯 」之三

上文衍陽法師說到,如果一個人每件事都肯定自己是正確的話,到最後,你很有可能失敗多於成就,因為你的眼光只集中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們在佛法的幫助下,還需要聞、思、修。今期法師教我們如何認錯,如何將錯就錯,以改善人際之間的關係。

 

陽:衍陽法師 眾:觀眾

陽:如果不幸的事情還沒有發生,我通常很「黑心」的說一句,很快會有的。只有當你知道了為什麼你會經歷這麼多不好的事,你願意真正改變你的心態、改變你的想法、改變你的行為時,才可以改變你的將來。佛教不是說因果嗎? 很多人都不喜歡聽。前一世的事又不是我做的,為什麼要我來承受? 很不公平。我從前也是這樣想的。可是當你吃蘋果、吃橙,那不是你種的,我們還不是照樣吃? 吃完還評價好甜、好酸。當你再慢慢地回想的時候,就會知道,原來很多東西都是有因緣的,亦是有原因的。例如,你自問一下,為什麼你會來聽這個講座?慕名而來,名從哪裏來?

自製慕絲 零難度

酸酸甜甜的草莓慕絲,把鮮打的草莓顆粒和淡忌廉混合在一起,讓味蕾感到一抹清新,很適合做餐後甜品。一直都認為做慕絲是步驟繁複的,郭師傅這次示範了很簡單的製法,只見他幾下手勢便把草莓慕斯俐落地完成了。師傅還提供了綠茶和咖啡慕絲的做法,而且可以其他水果替換食譜中的草莓;一次做幾種不同的味道,就是一個味道紛陳的甜品盛宴了。

草莓慕斯

材料 ︰
草莓 450 克
淡忌廉 450 克
糖 150 克
素魚膠粉 52 克
水 550 克
冰粒 適量

做法︰

十六根蠟燭

某天晚上,在美國德薩斯州的一個農場裏,主人正在舉行一場隆重的生日宴會。宴會的主角是他剛滿十六歲的女兒安娜。 為了慶祝女兒長大成人,主人按當地的風俗,特地邀請了幾十位親朋好友前來參加。

安娜穿着一身華美的藍色紗裙站在門口 接待客人。花樣年華的她滿臉笑容,落落大方。

宴會的音樂響起,安娜和她的父親翩翩起舞。客人們圍成一圈,齊聲歡唱《 甜蜜的十六歲 》。

伴隨着溫馨優美的歌聲,晚會達到了最高潮。此時,安娜要按當地風俗在生日蛋糕上點燃十六根蠟燭。安娜每點一根蠟燭,都需要講一句話:「第一根蠟燭,獻給我親愛的媽媽。從我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一刻開始,就一直在你的呵護下成長。每當我苦惱時,你會耐心地聽我細訴;每當我覺得無助時,你會伸出援手。你是我心靈的港灣,讓我隨時停靠 ……

「第二根蠟燭,給我的姐姐。雖然有些 難以啟齒,但我還是要對你說:你是我最好的伙伴,伴我走過成長的歲月 ……

感恩再遇上

今年五月,我參加了第三屆佛教論壇。 坐在我右邊的是一位比丘尼,她和我的弘法理念很相近,對佛教的未來發展也有一致的看法。閒聊中,我告訴她,今年我會開書畫展,屆時希望她能蒞臨指教,她欣然答應,並在現場派發的論壇結集上留下電話號碼。過了兩個月,我想聯絡她時,才發現那幾本論壇集早已送人,送給了誰?不記得了。憑着印象,我找了那位師父很久,但始終沒有線索。

書畫展開幕當天,大家都來支持,展場來滿了人,璇師父告訴我,有位法師等了我很久,但人太多,最後她留下支票就走了。 書畫展結束後,我撥了電話去致謝。

世界末日?

很多人說2012 年12 月21 日是世界末日,我們不需要去考慮它的真假,也不需要想太多,反而藉着這個機會問問自己是否永遠都不會死?當然沒有人會這樣認為。接着再問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呢?當然也沒有人能夠肯定。

既然我們一定會死,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死,如果真的在2012 年12 月21 日那天死,又有什麼問題呢?還有,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在那天之前一定還活着?也許在那天之前已經死了,現在擔心世界末日又有什麼用呢?到了那天,如果真的是世界末日,也可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死,那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應該要把世界末日看成一件值得思考學習的事情。很多人害怕死亡,是因為對未知的事感到恐慌,我們應該去找出根源,究竟害怕的是什麼?是失去擁有的一切人事物?是不捨今生進行中的豐功偉業?還是害怕死了以後不知要去哪裏?之後找出一個方法讓自己不再害怕。

離苦的力量

*衍陽法師講座輯錄 「清醒地將錯就錯」 之二

如果我們有被人傷害的感覺,有沒有想過,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想法,

以那個標準去量度事情,不合自己心意時就有所反應。衍陽法師上期說到,我們之所以苦,

或者是煩惱難以解決,是預期中的好結果沒有出現。今期她繼續告訴我們,可以如何改變這個苦。

 

陽:衍陽法師 眾:觀眾 

陽:你今天苦?你只是隨它苦。你昨天苦,你只是順從它苦。你明天苦?也只是放縱自己去苦。你能做到「隨遇」,但沒有一個「而」字,這個「而」,是更加,是改變,當你遇上了,你如何能夠把這個不好的結局,變成安心、安樂、安享?

沒尋安樂死,斌仔作榜樣

這問題是關於要求安樂死的「斌仔」,想請問法師如何看安樂死﹖在佛教角度算是自殺嗎﹖有很多生不如死的朋友,不想成為父母及他人的負累,要求安樂死可以嗎 ﹖

佛教不主張「安樂死」,在佛教而言安樂死是自殺,協助他人安樂死是他殺,任何生命也有他們的業力因緣,不應隨意決定自己或他人生命的長短,應用適當的治療及照顧,以協助及減輕其身心的痛苦,但不反對不使用額外勉強的人為救治,在正常的治療下,讓生命自然結束。

在人生歷程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總有順逆境的時候,只是程度各有不同。

斌仔的遭遇確令人同情,但人的心念及決定是無常易變的。2006 年科學家霍金訪港時,在他回答對於全身癱瘓的斌仔曾要求安樂死的看法時,霍金傳達了「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的訊息。被安排與霍金見面的斌仔熱烈地表示,很高興能與霍金近距離接觸,又認為霍金的說話給他很大鼓舞,對他而言是一個好榜樣,更考慮寫下自傳,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之後,斌仔勇敢地面對困境,努力地走完自己的人生路, 用鬥志與生命寫下了勵己勵人的結局。

地藏菩薩的前生前世

以前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眼前出現的 是一位苦行僧模樣的菩薩,他臉上身上散發無懼無畏的剛毅,他常常穿入地獄是為了拯救刀 山火海中惡業滿身的鬼魂。對這位發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菩薩,我實在有點害怕,因為他穿梭的地方充滿了邪想、惡意、貪欲、憤恨和痴狂,那種地方我躲都來不及,那有能耐去學習他那種菩薩道呢?

在一些佛寺裏,見過地藏菩薩的塑像。 大多是頭戴蓮花瓣帷帽,每片花瓣上都有一個釋迦牟尼像,菩薩一手持錫杖,一手拿着摩尼珠。 他的面容英俊如小生,令人聯想到電視劇中的唐三藏。 錫杖早在佛陀時代印度的修行人就使用了,僧侶乞食時,只需在住家門外搖晃錫杖上的環鈴鈴作響,屋裏的人就會揣食物出來供養他。如今錫杖在地藏菩薩手中,作用為 何呢?是為了警醒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菩薩來了,他們終於有機會脫離無期徒刑了? 還是鈴鈴聲會直入他們累世罪孽深重的內心,令他們能頓時醒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