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擁抱痛苦的藝術
2013 年 4 月 5 日 「快樂的老師將改變世界」禪修營,泰國開示,第三部分。
一名好的老師應該懂得放鬆的藝術。她應該學習在坐着、站着、行走和躺着的四個姿勢放鬆她的身體,帶給身體安寧,恢復身體內在的平和。
學校老師跟着要學習的是處理感覺。當痛苦的感覺升起,老師應該懂得辨識到這個感覺的存在。吸氣,我知道在我之內有痛苦的感受。這個可能是痛苦的感覺,或者是憤怒和悲傷的感覺。老師應該真正地存在當下以辨識這個感受,然後温柔地擁抱這種感受,就如母親擁抱她的嬰孩。我們不應該嘗試壓抑感受,假裝這個感覺並不存在,而是應該正念地呼吸以辨認到它的存在。培養正念的能量,擁有正念的能量,我們就可以辨認到這個感受,並温柔地擁抱它。這個過程沒有對抗,只有擁抱的藝術,如一位母親擁抱她的嬰孩。
愍生法師 人如其名
對佛教徒來說,愍生法師是個熟悉的名字,尤其是港島的信徒,即使未曾認識,也不會陌生。
法師俗姓徐,先輩僑居大馬,1926 年在當地出生,十歲才返國定居。因姨母篤信佛法,自幼即與佛結緣。後來經姨母介紹來港,在大嶼山剃度出家。未幾,依止昂平阿彌陀佛林的海仁老法師,學習經教。
海仁老法師是近代名僧,他往外省參學的經驗,推動了華南僧侶行腳參訪的風氣,影響深遠。另一方面,海老通達三藏,專精 《 楞嚴經 》,在佛教界更有「楞嚴王」的美譽。戰後,海老返回大嶼山,閉門講學,所培育的弟子,如:源慧法師、了知法師、慈祥法師、文珠法師,以至愍生法師和林楞真居士等,均為弘揚佛教的大德。
1951 年,愍生法師患病,頗見嚴重。當時的昂平,山高地遠,交通不便,起居資源極之缺乏。後來,東蓮覺苑的林楞真苑長本着同門之誼,接送法師至港島醫治療養。康復後,法師感念林苑長的恩德,矢志終生服務東蓮覺苑,無論日常苑務、佛學教席,以至社會慈善,均盡心經營。
好色遭惡報
「邪淫」對世人的禍害是什麽?《 佛說四十二章經 》:「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刃上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以下有一則因邪淫而喪失七條人命的真實故事,願讀者以此為鑑。
一九二四年期間,中國陝西地區有一位風流好色的駐軍營長。他早已結婚,膝下有三名兒女,可是為人放蕩不羈。有一次,他遇見營部一個書記官的新婚太太嬌豔如花、姿態優雅,不禁神魂顛倒,萬分傾慕。
當一個人終日迷戀女色,又沒有善知識的教導、指引,而自己又沒有定力、智慧去排除慾念纏擾的時候,往往就會做出非常愚蠢之事。
營長為要得到這位書記官的太太,他費盡心思,以通敵賣國之罪,陰謀陷害書記官。結果,書記官以通敵的罪名被槍斃了,含恨而死。營長立即使人向書記官的太太求婚,怎料書記官的太太要堅持一夫一妻才肯下嫁。營長已有妻子、兒女,此事本難成就,然而,他色迷心竅,竟為成就自己的美事,而狠心把自己的家人全部毒殺了。書記官的太太此時無法再推搪,卒被營長硬娶過去。
茶道中遇見自己
去年忙完媽媽的追思茶會後,接到農禪寺來電,希望我們能承接慶祝水月道場落成於大殿的百人茶會。
姐妹們很感恩有這樣的因緣和大家以茶結緣,這幾年來經常籌辦不同類型的茶會,但在寺院的大殿辦茶會倒是第一次,當天就義不容辭的接下這個任務。
回到初心
開始思考在寺院大殿辦茶會的形式,用一般小壺泡,好像又有點小家子氣。大殿是修行人早晚誦經禮佛的莊嚴地,在這樣的場地喝茶,其實已不是像一般的茶藝着重人與人之間交流,而應該是進一步的沉澱身心,由茶遇見自己,與自己品茗回到初心。
現代人生活忙碌,眼晴一打開,就忙着應付各種外來的事物,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遍,只要有時間空下來,哪怕是等車那短暫的留白,眼晴也會忙着搜尋手機上的各種訊息,一刻也不得清閒,與自己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母子的故事
那是一個尋常的秋日,陽光靜靜地灑在利比亞的邊境小鎮德希巴。
哈桑老太太踉踉蹌蹌地走出低矮的房門,顫巍巍地到大門口,緩緩地撫摸着那枚炮彈做的花盆,對着裏面栽種的三株散沬花,似乎那美麗的花瓣,正散發美妙的香味。
那炮彈殼是兒子德薩四年前從山谷裏撿回來的,散沫花也是他親手種下的。那年,他剛剛十五歲,長得黑瘦,有點木訥。 老太太記得兒子說過,散沫花又叫指甲花,花和果實都是上好的染料,他還說等花開了,就會給母親染指甲,要染得漂漂亮亮的。
想到這裏,老太太開心地笑了,儘管兒子的音容笑貌,在她最清晰的記憶中,已永遠地停留在他三歲時了;從那時開始,她已經在黑暗中摸索了十二年,因為患上白內障。
德薩把散沫花種下沒多久,便在一個雨夜裏,被一伙拿槍的人連哄帶嚇地帶走了,從此再也沒回家。
最大的護法
接觸佛教不久,我就很想皈依和受五戒,不是精進,而是起了貪念。因為聽聞每受一條戒,就會有五位護法神守護。心想若受了五戒,不就有二十五位菩薩守護?心裏很有安全感,增強了受戒的信心。
出家之後,知道持戒清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話,會有更多天龍八部護法。
初到温哥華寶林,這個小鎮亞洲人只有幾十名,我們出家人的身份很特殊,是少數族群中的極少數。我們很少外出,生活的對象除了偶來的訪客外,就是幾位師兄弟。恩師給我的職責是管理僧團,大家是師兄弟,我又出家不久,如何令人折服? 很多時難免有矛盾、有爭執。當時我沒有辦法和能力去處理,所以經常生氣。一段時間之後,我發覺每次生氣,總會有些不尋常的現象出現,例如廁所會馬上淤塞、水掣脫落、燈泡突然壞,或無緣無故打破東西等等。甚至有次發完脾氣後,無論我走到哪裏,如房間、禪堂、廚房,外面就有烏鴉叫過不停。經過無數次之後,我心生怖畏,忽然想起當年受五戒時渴望有護法神守護的心情,心想現已受了人身難得的大戒,若再不調服自己,護法菩薩將會如何對待?於是,我學習控制、壓抑自己情緒。後來壓制不住了,便學習禪修,身心慢慢才得到靜濾、轉化。
為什麼做這份工?
有一位信眾在公司做得很不開心,覺得連自己都不知自己在幹什麼,所以對工作失去信心,萌起離職的念頭,於是跑來問我的意見。不論做任何事情,最重要是調整自己的心態,首先問問自己,究竟為什麼做這份工?
假如是為理想闖一番事業,當然就要拚搏,並且盡量排除萬難;假如只是為了賺錢,就盡量做好份內的事,其他不關自己的事就不要多管,也不要多想;假如是為了工作上的滿足感,而且自問已經盡了力,但又因種種原因而達不到目的,那就可能是要轉換環境的時候了。
當然每人的狀況不同,也不是只有這三種心態,不過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是相當重要的。首先要清楚自己不快樂的內在原因,了解自己的需求,如果現在的工作是可以調整的,就盡力再試試看;假如真的決定要換工作,也要清楚下一份工作,是否有機會達到自我設定的理想?
在此引用我以前一直想出家的最主要原因,是想專心修行,目的是做回自己「心」的主人。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尤其是遇到煩惱、逆境、生死大事時,就會困頓、沮喪,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