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應否抱有目的?

念佛應否有目的?念佛時若想着為某某親朋回向,會引起很多妄念及心散,感到很矛盾!

平時念佛應一心專注清淨念佛,不要想太多東西,以憶佛念佛的念佛力弘遍十方,願一切眾生得到佛力加庇;可於每天晚上睡前作一次總回向,將自己一天 的念佛及善行功德懺悔業障,或回向給家人朋友,或祈願世界和平,或祝願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如是既能 一心念佛,以念佛持戒修定,啓發智慧提升理智,改惡向善,行善修福,如是既能專心念佛,亦可回向給有需要的人。

是否 「被鬼壓」 ?

我早前患了感冒,之後很多晚也像「被鬼壓」,叫不出聲,又動彈不得,更見到屋內有黑影,請問我是不是帶了隻鬼回家?可念什麼經驅逐他?

健康狀況不佳時,身體機能活動有異常反應實屬常見,不用過於多疑。若感到不舒適,可在心中虔誠默念佛號,若仍覺有鬼魅不安時,最好平日多誦《 地藏經 》或《 往生咒 》,或多念佛回向給他,以佛法因緣祝願他早生善道。這目的不是驅趕、對立,而是善意的回向祝禱,以佛法結下善緣。

走上幸福之路

這是一行禪師於2003年5月24日,在烏溪沙青年新村舉辦的「幸福之路」四天覺醒生活營中第一次開示。當日的開示可在以下網頁看到:http://tnhaudio.org/page/5/

我有幾個問題想問大家。這些問題可能會深深地觸動你的內心深處。請讓這些問題深入你的心,不需要思考,讓你內心靜靜地回答「是」或「否」。你可回答「是」、「否」或「不肯定」,如此已是一種治療。有一個詞你們需要明白,這個詞是「對方」。「對方」可能是你的伴侶、丈夫、妻子、父親、母親或子女,對方和你有某種關係,你們的關係可能很融洽或很困難。請你在腦海中誠實地回答「是」或「否」。這些問題是:

一種對佛教宗派的誤解

佛教所以得在藏地發揚光大,這一千多年來,意味着發生過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然而,不了解佛法的人,特別是以利益掛帥的今天,很容易對藏人歷史有誤讀,甚至誤導。

自從果果學佛以後,茱迪經常挑戰她。茱迪提出的質難,當中不少就是用世俗人性來解讀藏傳佛教史的。以下是她提出質難的其中一個系列,也是對佛教出現宗派名稱常見的一種誤解。

「宗喀巴原來是宗於噶當派,為什麼他要自立門戶,成立格魯派?」茱迪問。

果果於是一方面去請教導讀老師,一方面去翻查啞老師。

導讀老師說:「格魯派只不過是一個稱謂問題而已,就像因宗喀巴大師戴黃色的法帽,又稱之為黃帽教,同樣的事物不同的稱謂而已,沒有什麼自立門戶、或取代噶當的意思。」

果果想:是呀,這跟當初噶當派的成立,其實情況也許相若。

恭誦水懺 祝福香港

有些早年回流返港的朋友,最近打算再度移民,又一次將整個家連根拔起。「香港太亂了,在這裏我看不到下一代還有什麼希望?」 說的人很傷心,聽的人也會傷感、無奈、唏噓吧?

我在温哥華住了十幾年,接觸過不少移民到當地的中、港、台家庭。起初,他們對未來都是滿懷信心,但安頓以後卻發覺,理想和現實相差太遠。溫哥華也好、多倫多也好、三藩市也好、紐約也好,都不是自己理想的家,種族、文化、風土、人情、氣候、生活,通通都要重新適應。內心的掙扎、不安、寂寞,在普遍移民身上,都受着長時間的煎熬,很多捱不住,終於人歸故地。假如因種種理由,去去又來來,再一次重踏千山,拋身海外,真叫人百感交集。

香港是我們的家,這裏有着大家的童年和理想,這是人生的美夢,不容侵損,更不容毀滅。人人都要為香港發聲,人人都覺得自己有理,人人都要向香港爭取,每一種聲音都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武器,長期互相攻擊,彼此傷害,香港已變成一個渾身傷痛,滿身傷痕的病人。

恭誦水懺 祝福香港

有些早年回流返港的朋友,最近打算再度移民,又一次將整個家連根拔起。「香港太亂了,在這裏我看不到下一代還有什麼希望?」 說的人很傷心,聽的人也會傷感、無奈、唏噓吧?

我在温哥華住了十幾年,接觸過不少移民到當地的中、港、台家庭。起初,他們對未來都是滿懷信心,但安頓以後卻發覺,理想和現實相差太遠。溫哥華也好、多倫多也好、三藩市也好、紐約也好,都不是自己理想的家,種族、文化、風土、人情、氣候、生活,通通都要重新適應。內心的掙扎、不安、寂寞,在普遍移民身上,都受着長時間的煎熬,很多捱不住,終於人歸故地。假如因種種理由,去去又來來,再一次重踏千山,拋身海外,真叫人百感交集。

香港是我們的家,這裏有着大家的童年和理想,這是人生的美夢,不容侵損,更不容毀滅。人人都要為香港發聲,人人都覺得自己有理,人人都要向香港爭取,每一種聲音都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武器,長期互相攻擊,彼此傷害,香港已變成一個渾身傷痛,滿身傷痕的病人。

兄弟的溝通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很有趣的,禪宗說語言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最好的溝通是不需語言文字,以心傳心的。不過最近我的弟弟葉錦添出版了他的新書《 神行陌路 》,我卻透過他的文字,更深層次地探索他的世界,尤其是從「佛寺的念誦」那章節中,知道他對我出家時的內心感受。

年輕時我很早就搬離家中,加上後來他去了台灣發展,所以雖然是兩兄弟,但我們的溝通也沒有太深入,直至他得到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獎項之後,我才有機會透過傳媒的訪問文字內容去瞭解他。

他曾經跟我說過,這世界不容易找到一個人,可以很坦白、無保留地分享自己內心的一切;因為我是他的哥哥,而且同樣從事藝術工作,比較容易理解他的想法。可惜我們不常在一起,每次有機會見面,時間也很有限。

繼聞法師 開示 2 生死無礙

法師在上期告訴我們,生命內容由我們的言行思想決定,

人生意義在於找到人生目的,今期法師繼續說只要

我們方向清楚,生和死都不會有掛礙,同樣都會很精彩。

 

今天,我們很幸運有這麼多人走同 一個方向,包括坐在下面的禪師大德。剛才我們說到,我們是同道中人,當見面時,我們需要互相尊重。我們應該時刻觀照內心的本質,問自己你要怎樣展示你的人生?如果我們這樣探索,生命的素質就會往上提升。可是現今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昨天我聽了你們講,有很多人的生活都很有壓力,也有很多恐懼。如果你的方向很清楚,你是沒有掛礙的。生的時候,你生活得很精彩,死的時候也死得很精彩,很有尊嚴。

如何令弟弟不再喜歡釣魚?

我的弟弟喜歡釣魚,如何令他改變愛好?

這的確是困難的,想改變他要隨順因緣,也要有善巧方便,可在閒談時隨機勸導他。或當遇到受輕傷感到痛苦時,善巧地談到魚類被勾釣時也一樣感到痛苦,提醒平日少釣魚多護生放生;或帶他參與放生活動,讓善知識告訴他放生的意義,也可以有跟進活動帶出話題,但不要期望過高,目的只在給他一個覺醒的機會,否則易引起反感,效果更差。要改變個人的觀念,必須有耐性,期待因緣,亦可多誦經念佛回向,祈求佛菩薩加持,讓他早日覺醒或轉變興趣。

什麼是修行?

我經常聽見朋友說去修行,什麼是修行?又為什麼要修行呢?

修行就是修心養性,改善行為,修改自己的行為,由不好的變成好的行為,好的變得更好。佛教云:「勤修戒定慧」,就是教我們修行要從持戒、修定、啟發智慧入手。修行有深淺,就一般人而言,人心中難免有貪心、嗔怒、嫉妒、無知等心念而引申出不好的行為,修行要從心改變,嚴守身口意三業,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念存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行為的質素,多與人結緣,成為 一個「優質」的好人。而大修行人則以解除煩惱,了生脫死為修行目的,選定一種佛法的修行法門,從一門深入作精進修持,以期能度己度人,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