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樸先驅 西貢建淨土 區紀復

我在台灣花蓮住,對着海,那裏猶如天堂。
但來到香港,看到大廈越來越高,
街道十分狹窄,空氣極不流通,這裏就像地獄。
我來這裏前,又看到旺角的商店擠滿人,
他們在「地獄」做什麼?
他們買的那些東西,對我毫無吸引力,送給我也不要。
但我不介意由天堂過來地獄,我想為大家帶來天堂的快樂。

——區紀復於Club O(綠色生活教育基金)的講座


在西貢碼頭上小船,約15分鐘行程就抵達了小島鹽田梓。這個具有300年歷史的客家村落,一度人煙罕見,近年來,隨着村民發起保育及向外推廣村落風貌,周末多了遊客上小島。去年,遊客之中多了到這裏體驗簡樸生活的城裏人。他們的目的地是簡樸生活實踐者和提倡者,人稱「區大哥」的區紀復先生,在香港推廣簡樸生活的根據地——鹽光淨土。

 

向老闆洗腦

開示:阿姜布拉姆
   (Ajahn Brahm)
時間:2013年2月26日
地點:荃灣弘法精舍 

 

本篇講座節錄阿姜布拉姆法師去年在弘法精舍的演講,法師以輕鬆幽默見稱,
他用生動的譬喻來描述,什麼使得我們人生變得沉重。
他更以鬼馬的對比形容煩惱,說明我們不應該執取那些煩惱。
同時,法師簡單且有效地提供解決煩惱的方法。

 


380

阿姜布拉姆簡介

衍藏法師 藝員變法師 學佛解心寃

當了二十年電視藝員,出了家二十年,
衍藏法師(俗名莊文清)首度開腔說自己的往事。
往事並不如煙!它是烏雲蓋日,它是雷暴電擊,
而最終,雲霧盡散,陽光普照心田。

 

文靜低調的衍藏法師(莊文清),橫看豎看都不像是當藝員的品性,偏偏她畢生只打過一份工,就是演戲!任職無綫電視二十年,直至出家才解約引退。

說起入行的因緣,原來有段古。「小時候媽媽帶我看相,相士說我會吃十方飯。媽媽就以為我應該做戲子。1971年我中學畢業,無綫電視第一期藝員訓練班招生,媽媽就要我投考。」

孝順的文清,乖乖成為藝訓班第一期學員,「電視台的人很斯文,訓練班的導師人才濟濟,包括鍾景輝、劉芳剛、陳有后、葉惠康、毛妹等,教導我們戲劇理論、聲樂、舞蹈等,是全方位的訓練,很嚴格,我記得當時還要練一字馬,人人都要下苦功。」

吃一口田園氣息

今期 Marco 示範的特色沙律和粟米汁,都是超級健康之選,而難度分是零。沙律的醬汁自然是靈魂,檸檬、芥茉和蜜糖的少許酸、甜、辣輕輕刺激味蕾,增加食欲。純天然飲料粟米汁是以粟米連鬚炮製,據說粟米鬚含葡萄糖、樹脂、木膠、維生素 K 及多種酸素,有利尿、利膽、降血壓及清熱氣的功效。

特色沙律

材料 ︰( 沙律 ) 

雜錦沙律菜 20 克 

菠菜 50 克 

紅提子 10 克 

開心果粒 5 克 

金巴梨乾 3 克 

蘋果半個鹽、黑胡椒適量

生命中需要的答案

到一些生命中感到迷失的人時,我通常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六個月,你最想做什麼?」

曾經有一位信眾回答:「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下六個月,我最想出家,但是因為這只是假設的問題,所以我還想做別的事情,但又不知道究竟想做什麼。 」

假如生命只剩下六個月時會想出家,那為什麼不在時間還不急迫時就去實現呢?既然除了出家之外還想做別的事情,那又是什麼呢?如果想不出來,其實想出家也不是真正的答案,況且誰能夠肯定自己還有六個月的生命呢?

以那位信眾目前的情況,我勸他先不急着去想,就讓自己時刻保持輕鬆,好好的享受目前生命中的每一個剎那:

早上起床好好的享受打坐,因為 「佛法難聞今已聞」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修行;

好好的享受早、午、晚三餐,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三餐溫飽;

上班時好好的享受工作,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工作;

好好的享受跟家人、同事和朋友相處,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家人、同事和朋友;

隨時隨地帶着相機,享受拍攝的樂趣,因為身邊時常會有值得欣賞的事物。

常懷感恩和保持正念的心,妄念生起時盡快覺察,千萬不要去抗拒和壓制它。如果能夠持之有恆地練習,生命中最需要的答案一定會自然出現。

執着這肉身是你的

經典上常說要去我執去妄念,那如何去我執 呢? 我問。 

禪師:「過來,趴下。」( 我心想:哦,又要 被打了!) 

打完後禪師問我懂不懂? 

我立馬點頭:「懂!」 

( 一邊點頭的同時,身體也一邊快速地往後退 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禪師說:「你不懂!」 

( 我心想這禪師怎麼這麼高明,我是不懂但不 想再被打了。)

 於是我帶點做壞事被揭穿的口氣笑笑地問禪 師:「您! 怎麼知道我不懂?」 

「因為你害怕被打。」禪師回答。 

( 我心裏頭想:誰願意平白無故被打啊!) 

這時後禪師叫我坐到他面前:「近一點,再坐 近一點。」然後對一旁的法師囑付事情,一旁的法 師就去拿了一盒東西交給禪師。 

禪師說:「手伸出來。」 

( 我心想:咦,以往都是要我趴下去吃香板 的,今天終於來點不一樣的花樣了,於是一邊把手 伸出去的同時一邊想着等會兒要如何接招。)

結果,禪師迅速地從盒子裏拿出一根針,直接 要往我的手上刺下去。 

我立馬快手快腳的趕緊把手收回來,然後一邊 說我懂了我懂了 ……!@#$%^&*。 

禪師很嚴厲地說:「你不懂。」 

我不假思索大聲地反問:「為什麼我不懂?」 

共修力量較大?

常聽說共修力量比一人修行為大,為什麼?

修行是個人的行為,如:改惡修善的行為與誦經念佛的修持等都是個人的修行;共修是指大眾彼此在佛法上一 起用功,互相切磋、互相提點的同修。本來修行是個人的事,但就一般人而言,獨自一個人用功較容易懈怠、散亂或昏沉;共修則有互相鼓勵、彼此成就的互動作用,例如,大眾一起參與法會誦經念佛時身口意互相影響,可防止個人的懈怠,也較不易昏沉,既可與大眾廣結法緣,需要時亦有人提點,這都是共修的好處。

拗痕禪

「拗痕」( 即搔癢、抓癢 )也可以是一種禪。正確點說,是「不拗痕禪」,意思是說當你感到身體痕癢時,不要搔。

這是美國新聞工作者 Leo Babauta 想出的禪,Leo Babauta 創立了網站 Zen Habits( 禪習慣網站,\http://zenhabits.net/)提醒大家在忙碌紛擾的生活 中找尋簡單旨趣和禪趣,「拗痕禪」是他教大家的一個小趣味:

一 . 你要知道自己身體有痕癢,並察覺到自己曾搔了癢。這覺知是重要的,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感到痕癢並已搔了癢而不自知。

二 . 你要知道搔癢的害處:它可能會令你抓傷自己,或阻礙了你的工作 ( 雖然只阻礙了很短時間 )。

三 . 下定意志:不要「拗」這個痕! 

四 . 看着自己這個痕癢,感受它 …… Babauta說:如果你能控制不「拗痕」,你就可以做任何事。因為「拗痕」 就如人的壞習慣,你能停止它,就能停止其他一切壞習慣。大家不妨試試。

香板降服妄心

我問禪師:「如何不着相?」 

禪師的回答我始終不懂,於是他要我問下一個問題。 

「為什麼很多禪師要打坐?」 我問。

 禪師回答:「沒有。」 

我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又繼續問:「有啊,弘一大師和六祖慧能他們都有打坐。」 

禪師:「沒有。」 

「咦!可是達摩祖師剛到中國的時候也面壁坐了很多年啊。」 

禪師回答:「沒有。」 

「佛陀當初悟道成佛不也是在菩提樹下打坐嗎?」我有點不以為意地說。 

禪師回答:「沒有。」 

這下我心急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又在開我玩笑了嗎? 

我帶着有點不服氣的口氣問:「那我們剛剛坐在那裏的十分鐘是什麼?」 

禪師回答:「沒有。」 

這下我愣住了,這禪師好奇怪,一下子打我、一下子回答問題又都說沒有,這是哪一招??? 

禪師看我完全愣在那裏,最後補了一句話:「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什麼法都沒有說。」 

那晚我帶着很大的疑問走回寮房 ……

● ● ● ● ●

常看書上提到娑婆世界! 我總 有個疑問:這娑婆世界是在地球嗎? 為何又有法師提倡淨土在人間呢? 地球和淨土和娑婆世界究竟是怎麼 一回事?

一日我問禪師:「娑婆世界在 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