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藏法師 藝員變法師 學佛解心寃
當了二十年電視藝員,出了家二十年,
衍藏法師(俗名莊文清)首度開腔說自己的往事。
往事並不如煙!它是烏雲蓋日,它是雷暴電擊,
而最終,雲霧盡散,陽光普照心田。
文靜低調的衍藏法師(莊文清),橫看豎看都不像是當藝員的品性,偏偏她畢生只打過一份工,就是演戲!任職無綫電視二十年,直至出家才解約引退。
說起入行的因緣,原來有段古。「小時候媽媽帶我看相,相士說我會吃十方飯。媽媽就以為我應該做戲子。1971年我中學畢業,無綫電視第一期藝員訓練班招生,媽媽就要我投考。」
孝順的文清,乖乖成為藝訓班第一期學員,「電視台的人很斯文,訓練班的導師人才濟濟,包括鍾景輝、劉芳剛、陳有后、葉惠康、毛妹等,教導我們戲劇理論、聲樂、舞蹈等,是全方位的訓練,很嚴格,我記得當時還要練一字馬,人人都要下苦功。」
因果由你決定
在同一時間內,我們可追求而又能得到的,實在有限。例如你乘飛機去英國,就不能同時坐火車去北京;你瘋狂掙錢,就難免疏忽了陪家人的時間;你選擇了情人,就自然失去丈夫或妻子。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這在西方經濟學上叫機會成本,客觀來說是一種交換,實際上就是因果。但偏偏很多人,做的時候不理前因,受的時候卻不想要這樣的後果。
有位老人家常流淚自責,訴說如果自己不是那麼自私放縱,丈夫的一生,特別是最後幾年的歲月,就不會那麼孤單寂寞,甚至淒涼。
所謂佳偶怨偶,未到最後一刻 不能定論。像那位老太,本來很幸福美滿,丈夫經營生意,既體貼又顧家,不知羡煞多少旁人,但她就是不知足。年輕時恃着丈夫窮追了自己好幾年,心想對方不能沒了自己,心理上就以此為要脅,只顧消遣吃喝玩樂,丈夫每勸告,就鬧着要離婚,丈夫很愛子女,唯有息事寧人。 到年紀大了,就只顧和友人結伴外遊散心,卻從不歡迎丈夫同行。老伴退休了,她在家總是一言不發,連飯也不願陪吃一餐,對着他終日冷口冷臉,如果開口就只是罵。老伴很無奈,被罵時就靜靜躲到一角,或者她在家時自己就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