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是什麼?

淨土法門是什麼?

法門是指修持的方法、入門,佛教有「淨土宗」,以持名念佛作為修持,所念的佛號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慈悲與智慧光,能照耀大眾作指路明燈,無量光代表以佛無量的智慧光照耀眾生的前途,也教導我們學習佛的慈悲對眾生思念、包容、體諒;學習佛的智慧凡事有正面思維。無量壽是指到極樂世界後生命無盡量,也表示現生的福報與貢獻。阿彌陀佛與我們的世界特別有緣,所以很多人以淨土宗作修持,方法是以誦《 阿彌陀經 》或念「阿彌陀佛」聖號為平常的入門常課,行住坐卧心中佛號不離心。 念佛是一種修持,用一句佛號練習集中精神、鍛鍊專心,以專注念佛來維繫心念,斷除妄想,淨念相繼,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以念佛功夫專注一處令妄心成清淨心,藉此祈求自心清淨平安,並發願臨終時求生極樂世界。修持淨土法門者必須具足「信、 願、行」三資糧:信,信有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度眾生的四十八大 誓願力;願,發願求生淨土;行,行持,修持淨土法門,精進念佛。如是具足淨土信願行三資糧才能往生淨土。正如良好公民雖是具移民的基本資格,但真要移民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對移民地有信心、自己 願意去、有前往移民地的盤川資財、辦理前往的手續等條件才行,才有機會移民成功。

吃出內在美

腐皮卷的營養價值完全取決於它的內「涵」。東后齋這款腐皮卷是由榆耳和黃耳作為主要食材。榆耳本身帶有食療之效,清熱利濕,涼血止痢;口感方面,入口爽脆,帶有清幽的菌香。而黃耳則能增加新陳代謝,具抗氧和降低膽固醇的效力。師傅教路,想要腐皮卷的內涵豐富,材料的比重要平均。

 

黃耳榆耳腐皮卷

材料︰

腐皮 1 張

榆耳 6 隻

木耳 6 隻

冬菇 6 隻

竹笙 6 隻

黃耳 6 隻

生粉 少許

麵粉 少許(用作糊口)

(注意:材料分量對稱即可)

調味料︰

素蠔油 少許

鹽 少許

老抽 少許

糖 少許

做法︰

茶之禪

初出家時,認為每早靠茶來抖擻睡意是要不得的陋習,是一種執着,惟恐嗜茶成癖,所以感到有些內疚。直至有一天偶然翻閱《 虛雲老和尚詩歌偈讚集》,始知「禪師一日不可無茶」。這位一身兼繫五宗法脈的禪門巨匠,也有早起飲茶的習慣。他有一篇山居詩,其中一首寫烹茶之樂:

山居意何遠,放曠了無涯;

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

山居無客到,竹徑鎖煙霞;

門前清淺水,風飄幾片花。

在遠離塵俗的山林中,睡起先品嘗自己烹沏的一盞清茶,然後結跏趺坐,渾然入定,確實是饒有禪趣的。虛雲禪師不但喜歡泡茶,還會採茶呢! 他寫有一首雋永的「採茶」詩:

食與禪

食,是生命的關鍵,特別值得思考。

茱迪是外省人。也許因為體質與生活習慣有別,她跟果果的腸胃對食物的反應,南轅北轍。

香格里拉屬高原地區,許多地方的海拔都在三千至四千米左右。在這裏煮飯,因水沸點低的緣故,要用高壓鍋,否則很容易煮生飯。這裏水龍頭出來的水,來源多樣化,有自家掘井的地下水,有由自來水公司供應的,也有由地方鄉民村民共同搭建的水系統所提供,林林總總。

果果與茱迪這兩個城市人初入住香格時,被處處湖光山色吸引,幻想着天天可以喝飲和使用無污染的天然泉水。住上一兩星期後,茱迪的腸胃就跟果果出現分歧。她的食量會變小,而果果卻會開懷大吃。反而,回港後,果果便必須恢復平常分量,嚴格調控,否則,如果繼續放量地吃,五臟六腑便會不勝負荷,夏日反應更快,不用一兩周,身體便開始沉重。

愛的對面也是愛

夏日的午後,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

也許是天氣太熱了,整整一個上午,亞明的人力車都無人問津。他抹着臉上似乎永遠也抹不完的汗水,倚着那架收拾得乾乾淨淨的人力車,焦急地等着今天的第一個顧客。

忽然,他發現不遠處街道邊躺着一個人,於是趕緊蹬着人力車趕過去。原來昏倒在街頭的是一位中暑的老人,看樣子得有七十多歲了。

不少行人從跟前走過,嘆息或同情地議論幾句,諸如「也不知是哪一家的老人,可能還患上了高血壓或心臟病,這樣炎熱的大暑天,做兒女的應該在身邊才對呀」等等,但很快大家又都紛紛地走開了,因為誰也不願意讓自己惹上麻煩。

亞明把車子蹬到老人跟前,衝着圍觀者喊了一聲:「快送醫院哪!」

旁邊有人問亞明是否認識地上的老人。他搖了搖頭,有人便暗笑他太傻,心裏說誰不知道該送去醫院啊,可是誰來付錢呢?再說萬一 ……

參禪用功

禪宗有一首起七偈:「諸人入堂鍛鍊,看誰倚天長劍,是佛是魔皆斬,直教梵天血濺;金鎖玄關掣開,曠劫無明坐斷,一朝剌破虛空,露出娘生真面。」因此有些禪眾參禪,非常勇猛精進,他們每次參加禪七,都像是拚了命一樣,期待有所開悟。

家師果如法師教導禪修非常嚴厲,時常逼得禪眾透不過氣來;不過他又提醒我們,參禪時精進用功是需要的,但是拚命想着開悟,也是一個 妄念,在妄念中用功,又怎可能明心見性呢?

年初有機會去一行禪師在法國的梅村道場參加冬安居,回港後又參加英國禪師阿姜布拉姆的禪修營,身心有很不同的體驗。 他們兩位大德跟家師的教法截然不同,都是用比較輕鬆的方法來參禪,假如禪眾有自制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得力。

跟着又參加了聖嚴師公其中一位傳法弟子繼程法師的禪十,禪期中他把所有禪修方法都簡單而清楚地說明,最重要是把每一個方法的好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都講解了,對任何階段的禪修者也都很有用。

幸福之路

一行禪師香港之旅2013公開講座.2013 年 5 月27 日紅磡體育館

一行禪師在今年(2013年)五月的香港之旅的開示,滋養很多人的心靈。梅村僧團將禪師的開示翻譯和整理,希望在現場聆聽過的朋友們可以重溫,也讓未能在現場的朋友們通過文字接觸到一行禪師傳遞的正念的藝術。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我們已經嘗試用不同方法尋找幸福,但一直找不到真正的幸福,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受傷的小孩,等待着我們「回家」( 回到內心)去聆聽及照顧。我們未能「回家」照顧受傷的小孩,是因為我們太忙碌了,我們忙於向外追尋快樂;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害怕一旦「回家」接觸到內在的痛苦時,我們會難以承受,因此許多人都不願意返回內心聆聽自己內在的痛苦。

 

認錯未必就是輸

曾聽過一個故事:山上有兩間和尚廟,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痛苦;乙廟的和尚,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生活快樂。於是,甲廟的住持便好奇的前來請教乙廟的小和尚:「你們為什麼能讓廟裏永遠保持愉快的氣氛呢?」小和尚回答:「因為我們常做錯事」。

甲廟住持正感疑惑時,忽見一名和尚匆匆由外歸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滑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了過去,扶起他說:「都是我的錯,把地擦的太濕了!」站在大門口的和尚,也跟着進來懊惱的說:「都是我的錯,沒告訴你大廳正在擦地。」被扶起的和尚則愧疚自責的說:「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來請教的甲廟住持看了這一幕,心領神會,他已經知道答案了。

你知道了嗎?

往往,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推卸責任或與人爭吵,殊不知認錯未必是輸,因為認錯不但能表現出個人修養,反省自己激勵向上,甚至可以化暴戾為祥和。朋友間發生衝突,如有一方能先認錯,戰火必然馬上平息一半。

食飲的正念正知

夏日,香港太熱。果果拿了假,避走香格里拉。

村屋二樓露台上擺着一大盤水果,一對青鳥受到誘惑,竟飛了進來啄食。果果雙目在院子遙遙眺望着牠們,嘴巴對正在幫忙打理園藝的洛桑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此話對了一半,人也為食亡呀!說此話的人太不自知了。」

果果這類在港土生土長的中產階級,父母沒曾讓她捱過餓。洛桑七零後在農村出生,他小時常吃不飽,還見過村裏有人餓死。他回應:「人除了會餓死,還會飽死、因不健康的飲食或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和習慣而死。人會因糧食而爭吵打架,甚至戰爭。」

「許多與食有關的事,每天都在你我的腦袋進進出出,但有沒有想過它怎樣消耗着自己寶貴的精神與時間?如果我們把一生中每天做的事、和腦袋想的事,列出一張清單,飲食佔的比例很可能最高,比錢比情都高。但什麼是飲食的正念正知,有多少人會關心?」果果說。

探病秘訣

一天於酒樓門外等位,看到兩長者談笑風生地步出,喋喋不休,忽見一侍應從後趕上:「張伯,你忘了拿枴杖呀!走那麼快,差點追不上你!」張伯回頭道謝,身旁長者卻笑問:「老張,你完全跟得上我步伐,沒枴杖你也不為意,那你真需要它嗎?」張伯像是被問倒了!當然我這旁邊鶴不便三八下去,但這有趣剪影卻誘發我沉思 …… 我們是否容易被固有框框套住,漸麻木地被標籤化而不自覺?眼看健步如飛的張伯,像沒想過棄用枴杖,故漠視任何機會或逆轉之可能性,但會否故步自封呢?無獨有偶,早前聽到一項研究,極發人深省。

話說美國有一抑鬱症療養院,平日病人均參與各項活動,情緒穩定,發病率甚低,直與常人無異。但每逢周六家屬來探望後,病人卻陸續發病,這怪現象引起局方關注,後成立專案小組研究,並於聊天室安裝閉路電視,以作深入觀察。經半年多研究得出之結論,略為滑稽,但看過些案例片段自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