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陽法師答問 水懺.知多少?
從孩童開始,我們就被教導要「知錯能改」,可是人越大,卻越來越難「知」錯。
我們變得很容易發怒,來不及細想,已經在埋怨,在指責,
漸漸地,內心越來越不安,
對每個人、每件事越來越不信任,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可曾發覺,我們的不快樂、不滿意、不滿足,源頭都在自己。
懺,在字典上有懺悔的意思,就是自我反省,尋回久違了的慚愧心和感恩心,
學會包容,重拾心靈正能量。
水懺,是佛教拜懺的內容之一,就是向佛菩薩懺悔自己的過錯,令身心清淨,重新出發。《 温暖人間 》與大覺福行中心將於 12 月 9 日合辦水懺法會,回向香港。讓我們先向衍陽法師請教,認識水懺的意義。
懺是什麼 ?
所有懺本都是教我們懺悔的。懺就是知道做錯,並且承認;悔就是以後不再犯,不再重蹈覆轍。懺悔是有層次的:從知錯、認錯到改錯。
繼聞法師 開示 1 生死無礙
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是:上班、吃飯、下班、睡覺。
如何為這種刻板生活賦予意義呢?
今期法師的講座開示,生命的內容是由我們的言行思想所決定的,
而人生要有意義必須要找到真正的人生目的。
天龍八部
一般人都因為電影或電視劇集而聽過「天龍八部」一詞。「天龍八部」是邪?是正?是神?是鬼?是否武林高手?究竟「天龍八部」是什麼意思呢?來自何經何典呢?
其實,「天龍八部」是維護佛法的部眾;其名詞源起於佛經。在不少經論中 —— 例如 《 妙法蓮華經序品卷一 》、《 文殊師利問經卷下 》、《 大金色孔雀王咒經 》、《 仁王護國般若 經疏卷二 》、《 攝大乘論卷下 》等 —— 都有「天龍八部」及其名稱的詳細記載。南宋的《 出三藏記集 》還揭示「天龍八部」的圖像。據說這八類護法部眾,常隨佛陀到處講經說法,所以大多數經典都有提及「天龍八部」的出現。
這八部是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迦。
香油是否功德?
何謂功德?香油是功德嗎?什麼是隨喜功德?有漏功德、無漏功德又是什麼?
功德就是好因好果!工加上力就是功,有功即有建樹,有功勞,幫助人就有功績;「果」是回饋,就是「德」。德者得也;道德行為,善的行為。你做一件好事,已經是功德,有心就有影響。有時候,你發心做一件事,可能未做到或未成功,但已經是一種功德,因為已有好的影響。
隨喜功德:是指有些善行雖然不是自己發起的,但看見別人在做,就生起跟隨他人一起去做,或生起欣賞、讚歎,用心、語言、行動去支持這善行,這就是「隨喜功德」。例如有人發起啟建寺院,其他人隨喜參與、支持或一念表揚、讚歎,都是「隨喜功德」。
有漏功德:世間人做善行功德,有好的果報是修福,但只是凡夫好因好緣的果報,總有用盡之期,像一個有孔的大水桶,不管多大,因有漏洞,積存的水量總會滴盡。凡夫做好事有功德,有人天福報,如果不補充總會漏盡,俗語云:「吃老本」終有一天用完。
佛陀是師不是神
按:亞洲應用佛學院(AIAB)於 5 月 19 日在大嶼山蓮池寺慶祝佛誕,一行禪師當日開示,講述關於佛陀的故事。開示片段可在這個網頁瀏覽: http://tnhaudio.org/page/5/
我們知道摩訶摩耶皇后生產悉達多太子時並不辛苦,分娩過程很順利。皇后原打算返回娘家分娩,但在途中誕下了悉達多。
在回娘家的途中,摩耶皇后和她的隨從在藍毘尼園停下來休息。我想她當時正在修習行禪,享受行走的每一步。藍毘尼園內有很多娑羅樹,那兒很廣闊。當她走了七步,她感覺悉達多就要來到這個世界了。她扶着娑羅樹的樹枝,站立着就誕下了悉達多。她的隨從已準備好一切迎接悉達多。那一刻,摩耶皇后和她的隨從都非常歡喜。她決定折返迦毘羅衛城(佛陀的故鄉),不回娘家了。她派幾位隨從率先返回迦毘羅衛城,到皇宮宣告太子悉達多誕生的好消息。相比悉達多太子,耶穌的出生就很不同,聖母瑪利亞生下耶穌的時候,她是一位難民。
素食比肉食好
有三人談論素食的問題:
A君對素食沒有興趣,認為如果人們不宰殺雞、鴨、猪、牛為食料,這些家畜會不斷繁殖,結果必會漫山遍野,不可收拾。
B君則認為他的推論錯誤,反駁說人們不宰殺貓、狗等寵物,也不見得貓、狗等籠物會充塞道途。實在說,A君嗜葷只是貪愛口腹之欲,不是為防家畜繁殖成災。世上家畜數量的多寡是經濟學上的供求問題,A君拒絕素食的藉口是站不住腳的。
C君說:「長期素食會令人營養不足,體質虛弱,精神不振,如此, 又怎能如常人生活?」實情是否如此呢?且看一般出家人每日持素,卻每天清晨四時就起床,上殿早課,日程上還有誦經禪修、迎賓開示、辦理寺務及個人瑣事,晚上亦要做晚課,自修充實自己,平均每日只有六小時睡眠。所用的心力、體力不比普通人少,所以,怎能說持素會不夠營養呢? 其次,大象、駱駝、牛和馬都是素食動物,但牠們的氣力卻超過很多肉食動物,可見體力並非一定來自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