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偈語略記 》

404

《偈語略記》封面

偈,梵語「伽陀」,以具有音韻規格的短句,總攝艱深難明的佛理。由於偈語句法整齊,言簡意賅,又易於持誦,在教育未得普及的時代,偈語成為傳播佛法的重要工具。

今期要介紹顯慈老法師的《偈語略記》。正是一本領人禪悟,又蘊含歷史資料的好書。

跑馬地的佛教社群

跑馬地為天然谷地,三面環山,範圍包括利園山、禮頓山、黃泥涌一帶。山麓有黃泥涌村,原居民以耕作維生。香港開埠,駐守英軍因水土不適,死亡者眾,港府以該處人迹少至,特別闢為墳場,稱為Happy Valley,中譯快活谷,寓意亡者魂歸天國,華人則雅化為愉園。至於坊眾以為快活谷與賽馬相關,純屬美麗的誤會。

民初時候,華人勢力逐漸崛起,部分華商以跑馬地與中區相距不遠,且環境幽靜,紛紛置業定居,漸漸發展成高尚住宅區。當時,市區佛教活動並未普及,市民難以接觸佛法。偶有富戶人家禮請高僧來港作私人法會時,才隨緣接眾。

1918年2月26日賽馬日,馬棚公眾席倒塌引發大火災,死傷逾六百人,震動社會,是至今最嚴重之災難。為安撫民眾心靈,紳商何棣生自資在愉園遊樂場,啟建水陸法會七天,請本港青山禪院及各大庵堂之僧眾主持,並開放予公眾附薦,參加善信多達二千餘人。這是本港首次舉辦水陸法會和大型的公開佛教活動;4月,東華醫院也在愉園啟建法會,禮請虛雲老和尚及鼎湖山僧眾主持。

時至三十年代,居住在跑馬地的華商善信,先請高僧回家供奉,再於附近另置單位,組織道場,挽留大德留港弘法,漸漸形成佛教社區。

希望在人間

401

「歷史」的意義,並非被動地認識往事或背誦死板的資料,而是從前人的經驗,展拓對世事的眼界,選尋更美好的人生路。因此,設立佛教文物館,除為保存文物外,更要將大德祖師弘法利生的事業加以認識,具體地宣揚佛教悲智雙運的精神。同時,藉由前人的貢獻,檢討效益,配合時代需要,適時及持續地推動佛教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