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乘學會
早於戰前,藏密已在香港傳播,惟當時西藏上師多是過境,即使在港設立道場,亦只是間中舉辦活動。及至戰後,有劉銳之上師創立金剛乘學會,為戰後首個弘揚藏密的道場。
劉上師,本名其鈍,東莞人。少年時已隨真言宗居士林的黎乙真阿闍黎修習密法,頗具資歷。1953年7月15日與李世華、高大添、謝卓如等人合組金剛乘學會,最初以李世華會長的祖居為會址,翌年遷入洗衣街的單位。本要迎請噶珠派的貢噶上師來港領導,後因貢噶上師圓寂,另請他的弟子佛學家張澄基博士傳授「大手印法」,是戰後最早之灌頂法會。
1959年,在張澄基博士引薦下,劉上師前赴印度噶林邦謁拜寧瑪派(紅教)敦珠法王請求傳法,獲賜多種甚深教法,並囑咐向漢人廣傳密法。自此,金剛乘學會致力傳揚寧瑪巴法脈。
簡單來說,金剛乘學會在本地密宗發展具有特別意義:
温暖人間@香港書展2013
書展圓滿結束,多謝讀者大力支持!明年再見!
愍生法師 人如其名
對佛教徒來說,愍生法師是個熟悉的名字,尤其是港島的信徒,即使未曾認識,也不會陌生。
法師俗姓徐,先輩僑居大馬,1926 年在當地出生,十歲才返國定居。因姨母篤信佛法,自幼即與佛結緣。後來經姨母介紹來港,在大嶼山剃度出家。未幾,依止昂平阿彌陀佛林的海仁老法師,學習經教。
海仁老法師是近代名僧,他往外省參學的經驗,推動了華南僧侶行腳參訪的風氣,影響深遠。另一方面,海老通達三藏,專精 《 楞嚴經 》,在佛教界更有「楞嚴王」的美譽。戰後,海老返回大嶼山,閉門講學,所培育的弟子,如:源慧法師、了知法師、慈祥法師、文珠法師,以至愍生法師和林楞真居士等,均為弘揚佛教的大德。
1951 年,愍生法師患病,頗見嚴重。當時的昂平,山高地遠,交通不便,起居資源極之缺乏。後來,東蓮覺苑的林楞真苑長本着同門之誼,接送法師至港島醫治療養。康復後,法師感念林苑長的恩德,矢志終生服務東蓮覺苑,無論日常苑務、佛學教席,以至社會慈善,均盡心經營。
倓虛法師首創佛教圖書館
近期說起倓虛老法師的事蹟,不能遺忘中華佛教圖書館。
倓公祖籍河北,以行醫為業。年逾四十才出家為僧,入讀寧波觀宗學社,深得諦閑法師稱許,並傳法印可。學習期滿,輾轉到東北各地弘法,三十年來建寺宇、辦學院,決心儲育佛教人材。
1948 年,國共內戰延及華北,吳蘊齋老居士迎請倓公移錫香港的荃灣弘法精舍。其時,北省僧侶以香港社會安定兼為東亞交 通樞紐,接踵南遷,吳老居士遂推請倓公開辦華南學佛院。在資源缺乏下,勉力維持兩屆,培育出四十多位生力軍,對往後的本地佛教發展有深遠影響。
除了關心僧伽教育,有鑒港九學佛人士日有增長,卻無經書參考,於是發起興辦佛教書室。得吳老居士支持,經多翻折騰,最 終覓得九龍界限街一四四號三樓作館址,又從海外搜購七套大藏經,包括《 積砂藏 》、《 頻伽藏 》、《 續藏 》等珍貴藏經及古今佛學書籍與畫冊,藏書逾萬冊,免費供人參閱。
戰前的齋舖
今日之香港,素食大行其道,齋舖成行成市,而一般食肆也供應齋菜,十分便利。但從前,若要在外茹素,則不容易。
佛陀時代,僧侶化緣取食,向無素食規定。自佛教傳入中國,改托缽化緣為農禪制度,奉行素食,漸成定制,寺院為善信提供 素食,成為最早的齋舖,素食的觀念逐漸融入中華文化。約一百年前,本港寺院還在草創階段,未有兼營素食,反而市區的齋舖,則可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
1918 年,商人歐陽藻裳和彭緝合伙在港島開辦東方小祗園,是香港首間素食店;三年後,又有浣清法師購置九龍城長安街洋房,樓高三層,於地下開設西鄉園,另闢有念佛堂、閱經室及流通處,兼營佛書法器,為當時最大規模的齋舖。又因店址鄰近碼頭,營業時間長,佛弟子也喜歡到店聚腳。1935 年,法師另於沙田開創西林寺並西鄉園菜館,每逢假日頗多遊人惠顧,尤以山水豆腐花最為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