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乃佛教本尊,於久遠劫前成佛,為協助燃燈佛弘法而示現菩薩身。因智慧出眾,並為七佛之師,故居於眾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也是智慧的象徵。依照中國佛教譜系,文殊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及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這鋪陳設一般在禪宗道場供奉。至於獨立供奉,則甚為少見,較多是與觀音、地藏、普賢合成四大菩薩的組合。在香港,志蓮淨苑大殿、萬佛寺(戶外)及寶蓮禪寺羅漢堂,也有供奉大型的文殊菩薩塑像,其他道場多受空間所限,較少供奉,有之者亦是以四大菩薩組合的小尊像。
文殊菩薩以獅子為座騎,稱為「猊座」,菩薩藉獅子吼聲能震攝群生,來表徵智慧可攝服一切邪見。其右手持劍、左手持經,象徵以智慧寶藏能摧斷一切煩惱。隨着印度的佛教造像運動及大乘佛教的興起,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亦受到信徒的崇拜,加上五世紀以後密法漸成主流,相繼譯出文殊儀軌,令文殊本尊的形象更加豐富。除了常見的右手持劍、左手以青蓮盛拓《理趣經》的模樣,亦有孺童相、一髻相、五髻四臂相、八髻相、四面八臂文殊、紅文殊、黑文殊、黃文殊、白文殊等等,每種法相有對應的咒語和儀軌,增長世出世智慧外,亦能對治疾病、是非、息災等違緣,蓋世間所有災寃,其實源自貪嗔癡的束縛,當人擁有真實智慧時,煩惱自然無從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