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痛危機大管理

女士:「醫師醫師,開些藥給我去水,可以嗎?」

我:「為什麼要去水?」

女士指着她的腿說:「你看看,很腫、很嚴重呀!」

我認真的回答:「這麼年輕已經青筋暴現,的確算嚴重,不過你不是水腫……」

女士搶着說:「中午過後,腿就會很腫和脹,有時還會痛,美容院說……」

我(轉向她男友)說:「那可能是腫吧,不過是肥胖較多。」

男士向我表露出敬佩的眼神,但隨即被他女友瞪了一眼。

很多老人、女士都有小腿肌肉緊痛、容易抽筋,或靜脈曲張的問題,而長者較多有水腫問題,年輕人的水腫問題多不突出。外用藥會有小效,但不是長遠的解決方法。要了解成因,再解決問題,才可事半功倍。

八種非綠色的高纖食物

提起哪種蔬菜膳食纖維較高,很多人都只會想到深綠色的菜蔬,不過其實真正「高纖」的大有食物在。現在就讓我跟大家分享八大「隱形」高纖食物,讓你有足夠選擇,令到飽足感維持到,既可以維持正常體重又可以促進腸道健康!

1. 奇亞籽
本身為鼠尾草種子的奇亞籽(Chia Seeds)是近年被稱為超級食物,它的碳水化合物量不高,但其含有必須脂肪酸,有助降低膽固醇。另外,具有吸水後膨脹以及高纖維的特性,每100克有34.4克纖維,被視為減肥聖品,每日一至兩湯匙(10至20克)就夠。

食法:奇亞籽沒有任何味道,可放入豆漿或脫脂奶浸泡約三十分鐘即成,當呈現西米的效果便可進食。

2. 三角豆
三角豆即是我們常說的鷹嘴豆,是不少瘦身人士的新寵,因為除了豐富維他命有助減壓外,其纖維質高,每100克有7.6克,可降低膽固醇,及有高飽足感,每日半杯(82克)便足夠。另外,鷹嘴豆同時含有鐵質,可以提高血紅蛋白的水平;鎂和鉀則可以控制血壓,並能夠維持骨骼健康。

為何法會都是比丘在前,比丘尼在後?

問︰佛教怎麼看待男尊女卑的問題?因為在法會中永遠都是比丘在前,比丘尼在後,這不是重男輕女嗎?

 

答: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沒有所謂的男尊女卑,法會中比丘在前比丘尼在後,是男女有別,目的在於維持法會的莊嚴及秩序,沒有男尊女卑之意,只是你想得太多,庸人自擾的煩惱問題而矣。

 

坊間有關煙供的誤傳

新年前後,玄學資訊特別多。筆者最近才發現,有些玄學家在教人做煙供,但混淆煙供與火供、上供與下施,不清楚修法者、供品、程序的要求,示範錯誤發音(甚至缺漏字詞)的真言。情況令人憂慮!

本專欄曾解釋,具備空性見地,修持本尊、上供下施才會做得好;並引用二世多竹千之導引,說明煙供建基於本尊瑜伽,且必須如理思維,否則空口念誦「果利甚少」。然而,坊間只流傳幾句的簡軌,甚至毫無儀軌,僅湊合幾句經咒了事,卻把功德吹得很大……

真正上師、喇嘛都使用詳細儀軌。通常修完長軌後,若須累積次數,才會重複念誦那種幾句的短軌。長軌前行有皈依、發菩提心、自生本尊;正行文句描述供施對象、供品變化,甚至心性與外境的關係,契入空性淨化罪障及業債;結行送走賓客、回向。即使念誦短軌,識者會自行加入上述觀修;但一般大眾完全不懂,只等於普通點香。

抑鬱中的禪修

禪修從來都不只是為了放鬆。

禪修是為了看清「我」的執着。

我是一個潛藏着抑鬱情緒的人,好幾次人生的起伏,直接把一向正面的我,霎時拉進抑鬱的陰霾。

恍如一個陰雨的星期天,抑鬱是一種暗啞的平靜,深沉、無力。躺平於這扭曲的安全感中,瑟縮在陰暗的角落,接受着迷失的誘惑,漸漸沉淪,沉淪在無底的深淵。

抑鬱這種狀態可以很可怕,它可以把世界染成灰色,可以令人再也看不到希望,可以令人懷疑所有的人和事。

因為抑鬱可怕,所以我們大多習慣逃避和抗拒。但禪修教導我們的,是面對。在情緒的波瀾中深觀內心,感受、看透和擁抱內心的心結與執着。

一次抑鬱中的禪修,我如常地從觀察呼吸開始。

吸氣,我覺知我正在吸氣;
呼氣,我覺知我正在呼氣。

觀察着呼吸的深淺、力度、節奏。

慢慢升起一種打呵欠的感覺,我沒有抗拒,繼續觀察身體,感受它的疲累。

呼吸開始變得困難,節奏越變急速,呵欠漸漸帶着淚水;面部肌肉慢慢收緊,眼睛像是睜不開,這是想哭的感覺。

我選擇不抗拒、不逃避,靜靜觀察,聆聽內心的聲音。

那是一片寂靜。

花生糖的啟思

街市很多檔攤,有的生意好,有的生意不好。
有一個檔攤賣花生糖、芝麻糖,附帶着也賣其他的糖果小食。
現代人不怎麼鼓勵甜食,所以糖果檔的生意不好。
糖果檔的老伯依然樂天知命,毫無怨言。
芝麻糖、花生糖、棒棒糖、雲片糕、山楂餅⋯⋯
這些都是童年回憶中最美好的味道。
味道是一種抹不去的記憶。
每逢經過這個檔攤,都會生起一種親切感。

雖然生意不好,糖果檔的老伯仍然堅持賣自己的手打花生糖和芝麻糖。
他說:「這是家傳的手藝。」
他以自己是一個手藝人而自豪。
「手藝人靠本事吃飯,對得住天地良心。」他說。
「一斤花生和芝麻不值幾錢,一斤糖不值幾錢,經過我打成花生糖芝麻糖,就變成天下美味,這就是我的價值。」他說。
一個手藝人誠懇的心意,一份堅守的傳承,令人感動不已。
一顆花生糖,不單止帶來美味,還有歲月的回憶,更有人生的深刻啟思。

在烏溪沙初遇一行禪師

今天在線上參加一行禪師的告別式,宗教氣氛濃厚,焚香念經拜佛等熟悉的漢傳佛教儀軌,回想起十二年前在烏溪沙YMCA與禪師的初遇,形成鮮明對比。

時間與空間大移動,在此時此刻,忽然又變得遙遠而清晰。

2010年,我的事業如日方中,剛剛升職成為Sony首位華人董事。「當紮」到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十四小時,工作壓力大到每晚都失眠。那時一位天主教朋友告訴我,有一個「覺醒生活營」可以減壓。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一行禪師,當時他已經八十四歲高齡,帶領着八十名梅村僧侶來港,在馬鞍山烏溪沙舉行了一連五日的「覺醒生活營」。

今天禪師以九十五歲高齡往生,我能夠在他生命最後的十餘年,親耳聆聽他的開示,跟隨他的緩慢步伐行禪,那何嘗不是一種幸運的加持?

口罩的疑惑

近年因疫情關係,佩戴口罩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經適應了戴口罩的不適感。因戴口罩這個話題,想到一些有趣的現象,在此分享一下,讓大家一同來反思。

首先,筆者明白防疫是重要的,在大部分公眾場合及人多聚集的地方,理應佩戴口罩,杜絕疫情蔓延。疫情期間,其實大家更需要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所以更加要鼓勵大家多做運動。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時期,運動時強制戴口罩,就變得很奇怪。首先,運動時人體必定出汗,口罩不透氣,堆積水氣更不衞生;呼出來的二氧化碳焗在口罩內,真的會令人窒息。室內做運動,如戴眼鏡打球的話,水氣積在鏡片上,根本就看不清楚前方。

若是在戶外做運動,例如跑步、騎單車等,因空氣會隨着身體流動,實在是沒必要戴口罩。曾聽說有人因戴口罩跑步而暈倒呢!在強制戴口罩的時期,確實看到不少人把口罩拉低至下頷,讓我反思這真的有意義嗎?相信一般做運動的人都明白,運動時強制戴口罩,是跟健康背道而馳。

愛的業力

一位信徒的小狗在年多前往生,飼主當然很傷心,又想念狗狗。所以,一方面擔心如果再養狗狗,可能會在十多年之後,再要面對一次「親人」離開自己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很想與小狗再續前緣。結果在今年年初,機緣之下,讓他遇上過身小狗的「姪孫」,他便拿定主意,決定「再續前緣」,希望有機會是自己的小孩投胎回來。

信徒把自己的「曾姪孫」(新小狗)接回家之後,一直留意小狗的行為、習慣,發現小狗不但一點也不像牠的「叔公」,反之更是與「叔公」有着兩種極端不同的性格。飼主開始覺得迷惘,心中充滿了一堆疑問:

  1. 寵物能再投胎回來,做回自己的新寵物嗎?
  2. 寵物投胎,是否會比較容易成為有血緣的寵物後代?
  3. 有什麼記號可以讓我們能相認?
  4. 誦什麼經有利於我們相認?

 

疫下溫情暖人心

筆者上周強檢,見識了排長龍的大場面。我看着工作人員忙過不了,禁不住由衷的感謝她的辛勞!她笑着回應說:你們排隊不是更辛苦嗎?

同事傳來一則消息,一對夫婦計劃好豐富節目,準備慶祝結婚十周年,無奈疫情影響,所有浪漫變為泡影。但他們並沒有因而沮喪失落,反而決定要共渡一個難忘的錫婚紀念日!結果攜手到檢測站當義工,協助維持現場秩序,為抗疫出一分力!

網上得悉,深圳一所醫院發出動員告示,緊急徵求六十位採樣人員,出發往駐點七至十四天,及後返回深圳隔離14+7天。不問而知,這個駐點就是香港!相信還有其他醫院都在號召,換句話說,大批國內醫護人員,將要離家一個多月,包括隔離二十一天,就是為了來港支援抗疫!

疫情嚴峻下,我們被確診數字、圍封資料、病人苦況、這樣那樣的過錯新聞所「圍封」,弄得心情如鉛般一直往下墜,非常難受。其實人間大愛,每每在這黑暗時刻不斷閃亮,多希望新聞界增加報道鼓舞的消息,振奮大家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