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說什麼 ?
本文之來由:《心經》〔註一〕首四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不少人只是把觀自在菩薩當作祈求對象,幫自己度一切苦厄。
細讀中間兩句,筆者認為觀自在菩薩其實是給世人示範如何度苦厄。生起那念是苦、那念是樂,完全是個人內心的選擇。在離苦的過程中,如果依觀自在菩薩所為,即以圓滿的般若智慧為指導、修深層的觀照、體證一切事物的空性,筆者相信每個人都能自度一切苦厄。
探討《心經》真的說什麼,是筆者撰寫本文的原因。
張慧儀 難得今生母子緣
最近,電視台重播劇集《真情》,一晃眼,原來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了。劇中一人分飾兩角的張慧儀,當年一臉青澀,隻身從馬來西亞來港的她,期待着探索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十年間,成名的滋味她嘗過了,感情的挫敗更迫使她遠走他鄉,結果發現自己最大的理想是當個「好媽媽」。
十五年前,她在北京的孤兒院收養了當時只有兩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張晃維(Hanson),為了她口中的「心肝椗」,多年來不辭勞苦地悉心照料,視如己出,更獨力籌措學費和醫藥費,見到 Hanson 如今長大成人,這位慈母一臉滿足地對着我笑說︰「究竟他前世做了什麼好事,令我今世對他這麼好呢?相信我跟阿仔一定有莫大的緣分!」
捨離生活的負累
斷捨離是日本人山下英子所提倡,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是一個提升自己,修行的過程。說穿了是一套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更可以是物質以外的東西,例如是一些習慣、嗜好、想法、或怎樣善用時間等等。坊間、網絡都能找到很多有關斷捨離的資訊,書本、電影也有以這價值觀為題材,筆者也分享這方面的經驗。
一般人會習慣利用空間貯存一些物資,為的是想到某天會用得着;或許這些物品是有紀念價值、收藏價值;買了回家、又或是友人送了貴重而漂亮的東西,不捨得利用而閒置一旁。無論是哪種狀況,都佔用了有限的空間。香港寸金尺土,還有不少人把多出來的家具雜物,另租貨倉放置呢!這些閒置的物品,都可以列為非生活所需之類別,閒置着在某程度上也是生活的一種負累。
斷捨離在近幾年間十分流行,身邊不少友人已開展了這種生活模式。佩服他們的瀟灑,放下對物品的執着後,感覺他們的品味及品格更上一層樓。我想這就像對僧人們的感覺,僧人只擁有少量物品,但那種優雅,都提升到精神層面上去。或如一個空間,在去掉太多累贅的雜物後,定必會呈現簡樸之美。
你如何用消費券?
我不是問你會選擇哪一種電子支付平台,去收取消費券,而是問你如何用這五千元。
從新聞中得知,很多人收到政府派發的五千元消費券後,都會買一次未來很多不同的東西。每一次的消費,其實都是我們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