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 成唯識論 》

韋達教授翻譯的《 英譯成唯識論 》
二十年代,部分佛學會意識到印刷佛書,是傳播教理的重要媒介,於是發起翻印經書或重新編撰,免費派贈信徒,將佛法帶回家中。
隨着佛教活動蓬勃發展,漸漸引起外籍人士的興趣。其時,並無英語傳播佛法的道場,外籍人士要訪求佛法也非易事。為此,有佛學會出《觀無量壽經》英譯版,雖無法證知是否由港人翻譯,卻是本港最早印行之英文佛書,此後尚有零星的英譯佛書面世,總算能滿足外籍人士的需求。

韋達教授翻譯的《 英譯成唯識論 》
二十年代,部分佛學會意識到印刷佛書,是傳播教理的重要媒介,於是發起翻印經書或重新編撰,免費派贈信徒,將佛法帶回家中。
隨着佛教活動蓬勃發展,漸漸引起外籍人士的興趣。其時,並無英語傳播佛法的道場,外籍人士要訪求佛法也非易事。為此,有佛學會出《觀無量壽經》英譯版,雖無法證知是否由港人翻譯,卻是本港最早印行之英文佛書,此後尚有零星的英譯佛書面世,總算能滿足外籍人士的需求。

筏可和尚主持普慧精舍佛像開光
走進港島的英皇道,只須抬頭細看,不難發現大大小小的佛堂精舍。其實在戰前戰後,北角都是都市佛教傳播的重鎮。
北角位處港島北岸,在英人開發前,北角僅屬山邊地區(現今電車路對出已是海邊),因地積狹小,人煙杳杳。直到十九世紀末,太古集團在鰂魚涌設立糖廠,在附近打工的華人就遷到北角聚居,華人富商也在此置業,推動社區發展。
香港雖為著名商埠,但佛教並未普及,亟待宣揚。民初時,本地紳商組辦佛教講經會,偶請大德宣講佛經和修持。為向公眾宣揚佛法,講經會邀請中國佛教會領袖太虛大師來港講經。因缺乏文娛場地,適值北角的名園遊樂場已經開業,場內設有大型戲棚,可容納過千觀眾,於是租用名園開辦講座,且將劇場作道場,誓把風流化清流。

天壇大佛開光剪綵盛況(右邊尖頂為法華塔)
1930年,寶蓮寺的紀修老和尚退居,推舉屯門如是住的筏可和尚繼任。筏公感念昔日與紀公的一番因緣,慨然允諾,盡心經營。除了興修殿閣,又訂定每年法會行事,道風日漸遠播。
1934年,筏公開講《法華經》,其時搜得經本七卷。當經會圓滿後,特於寺前木魚峰修建經塔一座,珍藏該套《法華經》本,紀念因緣,亦供善信隨喜參禮。相傳某夜,該塔發出金光,璀璨莊嚴,常住目睹,皆驚嘆不可思議。筏公亦暗自思索:此峰靈氣郁秀,千佛護持,來日必定花開見佛,永鎮山門。

紀修和尚德像
清末年間,國家積弱腐敗,不少廣東僧侶為躲避土豪劫匪的騷擾,雲遊避禍。部分以大嶼山孤縣海上,人迹難至,治安較為安定,於是登島覓地隱居,漸漸發展成「嶼山五大叢林」。
1894 年,大悅、頓修兩法師登臨昂平,發現破爛茅室一座,遂於原址,削竹除草,築建石屋,稱為「大茅蓬」。 到 1906 年,又有悅明師加入,稍事擴充,雖然陳設簡陋,亦稱莊嚴。考據三位禪者,均於中年出家,又同屬廣東人士,因志同道合,意願共修。他們奉行農禪,日則堅坐禪關,閒則開墾耕作,總算能自給自足,直至紀修和尚登山才有所改變。
六十年代,三輪佛學社舉辦佛學星期班,創本地居士講學先河。後有世界佛教友誼會及法相學會,分頭開辦佛學班,推動研習風氣。經十三屆後,畢業者達四百餘人,遂有陳聖炎、甘雪雄、潘令儀等舊同學,發起組織「同學會」,但求互相砥礪,印證所聞。其時,由甘雪雄統籌策劃,襄請羅時憲教授和葉文意老師為顧問,以三輪佛學社作籌備處。未幾,租得廣東道1235號為會址,遂於1973年12月9日成立「三輪世佛法相。佛學班同學會」。
開幕當日,甘雪雄更在《會刊》中說明宗旨:「同學會之設,不特為聯繫友誼,觀摩研習,正因同學們學猶未竟,尚要薰習多聞。於是組成團體,以延請諸導師常臨講學,指引治學方法,抉擇疑難開悟,令學員由博而約,自麤而精。」因意義重大,金剛乘學會的劉銳之上師更親題七言律詩匾額,當中「住世不離世間覺,且從鬧市試調心」一語,反映劉上師對同學會的期望。
1976年,幸賴邵黃志儒倡議籌建會址,財法兼施,併各方資助,購得太子道長榮大廈之單位,面積七百餘尺,可供善信聚首一堂,共圖精進;1988年,蒞會大眾日趨踴躍,於是承租隔鄰單位達十年之久,直至1998年,在大眾護持下,購入單位,可供發展。此後善緣續至,會務蒸蒸日上。2003年再度擴充,並將三單位貫通為一,面積二千四百餘尺,可同時容納二百餘人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