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道到佛的鹿湖精舍

重修前的鹿湖精舍
自古以來,廣東因遠離中原,每當國家動盪,多吸引商民南來避居。他們客居廣東,落地生根,成為了客家人。明清時期,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窗口,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紛爭的前線。
隨着清朝國勢衰落,列強入侵,地方流氓更淪為土豪,經常劫掠村莊和寺觀,損害財命。部分僧道,不堪騷擾,輾轉逃難香港。他們乘船來港,在屯門、東涌和大澳等地上岸,然後就到村落的後山覓地清修,慢慢形成「佛道叢林」。而本地佛寺,亦有不少由道轉佛的精舍。
竺摩法師 緣結香江

竺摩法師
竺摩法師,聲滿南洋,獲譽為「大馬佛教之父」,亦是著名詩僧。在移居南洋之前,竺師曾在旅居港澳,播植佛法種子。在芸芸詩聯中,有三首詩頗代表竺師在港廣結緣的事跡。
山園卜築擁雲峰,竹樹叢叢綠染空。忍睹慘情來物外,強移熱血入詩筒。
燈前競論三更靜,雨後爭流一瀑雄。放目沙田浪淘處,無言自調大江東。
──〈戊寅秋初偺墨師小住沙田晦思園有作〉
印度國寶:菩提葉

現供奉於湛山寺的金剛座菩提葉
菩提樹,舊稱畢波羅樹,原產於東印度。樹種易生,高而常綠,其葉呈心形帶尖尾,另有一種,葉呈波狀,成熟時結有花和果實。當年,悉達多太子在菩提迦耶金剛座的畢波羅樹下覺悟無上菩提,以此因緣,信徒視為聖樹,改稱菩提樹。傳統以來,菩提樹均是佛法的象徵,寺院亦多種植。信徒則喜愛撿拾樹果,串成念珠,用於佩戴或修持。
昔日,印度的阿育王常砍伐金剛座的原樹,或作移植,或作禮品,可幸未傷及樹身。後來,阿育王女兒取原樹樹枝往錫蘭種植,時至回教侵佔印度時,菩提樹被摧殘,於是從錫蘭取枝移植,即現今在菩提迦耶所見之聖樹。
珠海書院佛教同學會
六十年代,大學學額不足,幸有不少私立院校,分擔培育專上人材的重任。其中,珠海書院在因緣際會下,收納東亞各地的僧俗學子,成就不少佛學人材。
1966年元旦,學生文泉法師獲准成立珠海書院佛教同學會,是本港首個大專佛學社團。成立當日,邀請佛聯會正副會長覺光法師、陳靜濤居士主禮,演培法師、曉雲法師、羅文錦夫人等150位嘉賓出席。會間又宣布成立「佛教獎學金」以鼓勵同學研究佛學,後來再出版《菩提》會刊,可惜維持約三年便終止。
及至1973年底,就讀社教系的廣琳法師組織臨時籌委會向校方申請復會,經連串安排,在翌年3月27日正式重組,廣琳法師膺任會長,另請大光法師、明常法師等為顧問。同年十二月,出版《梵音》會刊,由蕭國健主編,以討論佛學為主,屬不定期刊物。
學會除舉辦學術講座、參訪寺院、探訪佛教醫院等活動,亦首創在校園內舉辦浴佛法會、放生暨素食燒烤、捐血運動等,會務頗為活躍。為了籌募會刊的印刷經費,又三次租借戲院舉辦電影欣賞會,凡此種種,在當時頗為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