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生活、生命

現代人陷入無休止的生產與消費的鏈結之中,就像變成一件機器零件,日日不斷的重複着賺錢和花錢的動作,幾乎到了無法自拔、無法掌握自我的程度,有時候連基本的人性都失去了,對很多事情都顯得冷漠無感。大家都習慣了忙碌,一旦不忙的時候,卻又覺得無聊空虛,這種生活會大量損耗我們的精神和時間,還會因失去覺照自我的能力,而充滿了煩躁與焦慮。

我們總是被各種起伏不定的情緒所支配,如果連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失去,只是機械化地生存,這樣還算得上是活着嗎?

現時大部分人的生活都由理性安排,但是我們生命中更深層、也更重要的部分,是無法用理性去分析和表達的,必須要從心感受,才可以理解到真正存在的根,這種與自己碰觸的經過,讓人不再與自己的生命出現疏離感,也不會使我們的心變得機械化。

從近年一個比一個厲害的超強颱風來看,人類正在面對歷史上少見的災難威脅,而看似以理性所建立的消費經濟和政治軍事體系,其實是過度的競爭和資源開發,已經破壞了自然界的和諧與平衡,甚至逐漸摧毁這個地球。

幼兒發展到某個階段,會以自己名字稱呼自己,而不用「我」字,例如:「小明想食雪糕」、「珠珠要抱抱」。用第三人稱來稱呼自己,叫做「illeism」,屬幼兒正常發展。

人長大後,就不再這樣稱呼自己了,全是「我」、「我」、「我」。「我好憎佢」、「我一定要買到呢個手袋」、「喂!做乜坐左我個位呀?」……

你還能每句都說回自己名嗎?例如,假設你名叫「譚小明」,當你要說「我好憎佢」時,你就改說「譚小明好憎佢」。當你要說「我一定要買到呢部車」時,改說「譚小明一定要買到呢部車」。當你心想「他分明在欺壓我」時,要自己想成「他分明在欺壓譚小明」。

很難,是不是?是。因為我們早已深深的習慣「我」、「我」、「我」,一切都以我為依歸,一切都以我出發。

改稱自己的名後,我們會忽然從另一角度看自己,開始有點抽離自己,開始察覺到自己的思想與情緒,為了深層的觀察,變得較為冷靜。難,但好玩。試試玩,以半天為期開始玩玩吧。

成功只有靠一雙手 鄭國江

黃霑曾經說過,鄭國江就像Peter Pan,得天獨厚好像長不大,永遠保持一份赤子之心,遇上不如意的事,哈哈哈,笑瞇瞇就過了。想不到,刻下七十八歲的鄭sir,依然還是Peter Pan,說話搞鬼,對創作的熱情未曾減退。

 

聽着廣東歌長大的八十後,總會被鄭sir的詞感動過。朋友C跟我說,鄭國江為阿倫寫的《誰可改變》是她一生中最愛,每次聽到「曾經說出,今生不愛你,我共你是但有份沒有緣!」內心不期然隱隱的痛!沒錯,鄭sir的詞確實陪伴我們度過炙熱的青春歲月,遇上挫敗,聽《莫再悲》;為分手而傷心,聽《你令我快樂過》;辛苦得想放棄,聽《阿信》,鄭國江的詞就像不同的藥方,醫治不同的心。

鄭國江多年來寫下近三千首作品,絕對稱得上是詞壇教父。一首歌短短幾十字,可以令人振作、令人快樂。一直為人師表的他,責任比其他詞人大,他的詞有個共通點,都很正面勵志。「歌曲有一定影響力,所以不可以給人悲觀失望的感覺,即使多慘情的歌,我都要給予正面意義,今天失望,明天依然有希望。」

楊釗博士寶貴分享 順流、逆流處世之道

踏入2019年,新年新希望,智度會弘法慈善基金會會長楊釗博士,適時送來了對治煩惱的錦囊。

1月11日由智度會主辦的佛學講座〔註〕,楊博士以《順流、逆流》為題,向在座二百多位嘉賓,分享自身奮鬥的寶貴經驗。他歸納出一套結合中西方理論探討應對逆流的方法,分成即時應對及中長期辦法,並以結合因果、因緣定律去尋找逆境的原因,以便對症下藥,世間有八萬四千煩惱,但不用怕,因為我們同樣有八萬四千法門去對治,抱持這種心態,再負面的因素,亦會隨之化成積極因素。因此我們面對逆境之時更需要主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遇逆境碰困局時,欲要改變,就必需要不斷嘗試、不斷調整,直到問題解決為至。  

逆境無處不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居其八九,楊博士舉出俯拾即是的例子,包括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家人爭產,對簿公堂;兒子不聽話,一言九「頂」;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自己;父母或自己最敬重的老師去世……一般人都覺得人生充滿煩惱,楊博士層次分明地舉出應付辦法,茲將當晚講座要點分享如下:

 

健康食品越食越健康?

筆者近日遇到幾個個案, 經過抽絲剝繭後,發現原來其一主要「幕後黑手」居然和時下常談及的「健康食品」有關!故在此和大家分享筆者和案主一起「偵緝疑兇」的經過,減低「中伏」機會!

 

淋巴癌疑雲

李女士素來身體無大病,在毫無預兆下,突然數日之間發高燒至40℃,全身相繼出現紅疹,瘙癢難耐,同時手足關節腫痛,頸部淋巴又結腫大成串,見症狀嚴重,即入院求醫。經醫生診斷後,高度懷疑是淋巴癌,故安排留院觀察。

留院六周期間,李女士不斷被安排一連串檢查,包括多次抽血化驗、電腦斷層掃描(CT)、甚至割下整顆頸部淋巴作化驗,卻仍不知所患何病。自診症個多月來,發燒一直反覆不退,諸症不癒,身心飽受煎熬,故要求出院,尋求中醫治療。

能夠給予 其實很有福 寶光齋素食館

有飯吃,其實已經很幸福!

在肺炎疫情衝擊下,弱勢社群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很多時都是三餐不繼。寶光齋老闆鄭以超把一切看在眼內,心酸不已,他是慈濟志工,慈濟的萬里師兄邀請他在這個艱難時刻,一起合作派福飯幫助弱勢、失業人士及街友,鄭以超和兒子鄭新凱毫不思索,一口應允。

這間已經有廿五年歷史的老店,一直在街坊心中佔着重要地位,味道好還是其次,最觸動大家的,是它的人情味。十年沒有加價,所有點心都是現年七十歲的鄭以超親手製作,因為天天拿鑊鏟,他手指的關節都變了形,那是日積月累辛勞的見證。食品的價錢大眾化,小點十一元,中點十六元,大點十七元,腸粉十九元。「我們是蝕住做的,沒關係啦,最緊要俾老人家有個地方落腳,有個地方飲茶!」 滿口福建口音的鄭伯伯笑騎騎的說。
 

絕處逢生

一位漁夫出海打魚。
不幸遇上一場暴風雨,經歷幾天驚濤駭浪,漁船隨海流飄到一個荒島上。
漁船破損得厲害,擱淺在礁石上,被海潮打得解體了。
漁夫對自己說:「天無絕人之路,幸虧可以靠上岸。」
漁夫收拾沉船上剩餘的一點物資和食物,流落在荒島上。
荒島沒有人煙,遍是熱帶雨林,有一條小溪,有淡水可維生。
漁夫用沉船的木頭,在島上的小山崗蓋了一間小屋子,暫且棲身。
幸好隨身帶的一個打火機還能生火,漁夫靠着釣魚和一些小獵物充饑。
漁夫對自己說:「天無絕人之路,有住有食物我可以撐下去。」
每天望着茫茫大海,等待救援。

請給孩子一個悲傷的權利 專訪台灣生命教育專家紀潔芳教授

一場特別的講座……

台灣生命教育專家、吳鳳科技大學紀潔芳教授,不久前受邀來到佛教陳式宏學校,給小學生家長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生命教育課。

講座現場,紀潔芳播放了台灣著名口足畫家謝坤山的一則紀錄片。這位家境貧寒,因誤觸高壓電而意外失去雙手與一條腿的畫家的故事,讓在座的家長們無不動容。謝坤山自創出許多特別的器具,用來幫助自己配合日常起居,他生活態度樂觀豁達,常常有許多奇思妙想。影片結束後,她向每位家長派發紙巾與原子筆,讓家長效仿謝坤山,用嘴含住被紙巾包裹住的筆,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家長們竟積極響應,嘗試後紛紛表示很困難。紀潔芳笑着說,這種體驗式教學,對孩子的教育是相當重要。
 

 「生命教育培養學生兩個能力,一個是創造力,一個是溝通力。小孩子對性、對死很好奇,但社會沒有一個軌道好好去教他們。你不教他,他也會從旁門左道拿到資料,那就很麻煩。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還碰不到死亡問題,但實際上,在孩子周圍也會碰到很多死亡事件,例如他養的寵物、祖父母離開等。所以必須要讓孩子有基本的瞭解和認知。」紀潔芳說。

好壞不二

在成長的過程中,腦海裏有着不少被爸爸言語中傷的回憶。從小一直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但卻得到不少的批判與否定,因此我感到頗傷心的。長大後,我怕自己會步入爸爸的後塵,怕自己變得愛批評、變得自大、變得自我中心……當中最怕的,就是變成讓人痛苦的源頭。

一行禪師說過,若我們不好好處理成長的傷痛,很可能會延續上一代的習氣與痛苦。

我看到爸爸的痛苦、嫲嫲的痛苦,真心希望能透過自己的練習,將這個家族性的批判感停在我這一代,不再延續下去。我猜這是其中一個推動我努力走在修行路上的原因。

從這十多年來與他人的互動中,不時都發現到自己的言行,有着爸爸的影子,尤其是當兒子出世後,這情況更為明顯。看到自己不喜歡的面向出現時,慣性動作就是批判自己做得不好。越批判自己做得不好、沒有成功擺脫爸爸的影子時,言行卻會變得更似爸爸。越批判內在的爸爸,就越憎恨自己;越憎恨自己就越感到無助、沮喪;越無助就越批判自己做得不好,形成一個惡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