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豬肉
筆者最近「失驚無神」在不同場合抽樣調查,問究竟香港人無人不曉的飲茶點心蝦餃,除了蝦之外,還有什麼材料?有人第一時間上Google,有人喃喃自語地說:「蝦餃不就是蝦、蝦餃皮,好像還有魚漿?」或有人猶疑了數秒才答「好像有豬肉」。對不少人來說,不講不知,原來蝦餃大部分都有用豬絞肉做材料。
豬肉在亞洲人的飲食,扮演一個很獨特的位置。蝦餃雲吞明明主角是蝦,但餡料卻同時混入豬肉來黏合。小菜例如麻婆豆腐、欖菜四季豆、螞蟻上樹,又或是明明寫上「魚」的魚香茄子,師傅落的都是豬肉碎。餃子、鍋貼、生煎包當然統統含豬肉,其他亞洲菜式例如泰式生菜包、韓式泡菜豆腐鍋等皆一概不能「走肉」,這還未計港人至愛的火腿和午餐肉,住家飯必有的蒸肉餅,和奉旨用來煲湯「吊味」的瘦肉。去飲茶問侍應野菌餃是否素食,至少一半侍應要返去問廚房,結果十居其九都有豬肉。
這裏想帶出的一個獨特結論,就是在亞洲,豬肉已去到近乎空氣的地步,其無處不在已去到大家覺得連提它存在的必要也沒有的地步。粥店的艇仔粥、狀元及第粥,無標明沒有就等於有豬肉。西洋菜餃聽落很green,但明明是西洋菜豬肉餃,偏偏大家覺得豬肉兩個字可以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