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羅時憲教授
羅時憲教授是本地著名的佛學家,今年是他往生二十周年,正好藉此懷緬羅公對戰後香港佛學傳播的貢獻和影響。
羅公祖籍廣東順德,世代書香,幼而聰穎,跳級升讀高中,繼入廣州中山大學,完成學士及碩士課業。先後在中山大學、國民大學任教授。1949年受戰事影響來港定居,執教中學及大專。翌年,羅公聯同荃灣竹林禪院的融熙法師合力將六榕寺的《圓音》雜誌在港復刊;雖然只出版兩期,卻是羅公在港最早的弘法事業,別具意義。課餘時間,羅公力行佛事,演說佛法,尤以這幾項最堪紀錄,掀起港人研習佛學的風氣:
編撰《佛經選要》——佛教義理浩瀚難解,使初學者無從入手,有見及此,美籍佛學家張澄基教授來港,倡議編修「佛教聖經」,從《大藏經》中選出扼要經文,結集精華,便利研讀。到1957年中,先組成「佛經選要編纂會」,羅公擔任主編,與劉銳之上師、邢肅之、江妙吉祥分頭編撰,經歷種種艱難,於1961年分兩冊出版,共十四篇,涵蓋佛學的主要範疇,加上原則清晰明確,足可媲美丁福保的《佛典精華》。
居士講經——1962年,三輪佛學社成立之初,羅公與劉銳之上師、梁隱盦校長開辦「佛學星期班」,逢周日下午開課,開啟本地居士講授佛法的先河,亦由此推動了經緯書院佛學系、能仁書院等「專上佛學」教育的成立。